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五育融合下小学德法课堂学教方式的转型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 课题列表 > 校级课题 > 五育融合下小学德法课堂学教方式的转型研究

课题研究小结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刘珊  发布时间:2024-03-23  浏览次数: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五育并举要求指导学生,更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结合教学实际,为更好地落实五育并举要求,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探索。
一、优化传统教学方式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想要更好地落实教学指导,需要从教学方法入手分析,为学生搭建符合成长的环境。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此,要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入多元化视角开展教学,从而让五育并举理念落到实处。

(一)立足标准,科学施教
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契合教学标准分析,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科学施教,以提高学生的素养,把握好学生成长的要求,及时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父母多爱我》的时候,可以先从课程标准和五育并举要求分析、明确教学的标准,结合本课教学目标分析得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家长对自己的爱,懂得感恩父母。并结合五育并举中的德育与智育结合的要求,以情境教学法融入生活片段,带领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然后结合德育教育中的尊老爱幼引导,带领学生在情境中讨论分析,加深对父母的付出的认识。最后,教师总结分析,组织学生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并鼓励学生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实现德育、智育与劳动教育的同步引导,落实五育并举。
(二)注重体验,有序引导
在教学指导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情况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案落实教学指导,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践探索中加深体验,收获成长。当学生自主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素养均有可能得到显著提升。例如在讲解《我很诚实》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模拟情境分析,带领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明辨是非,理解说谎的后果,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其次,组织学生结合具体不诚实的情境思考,换位思考,懂得诚实是一种美德。然后,带领学生讲一讲如何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最后,教师总结分析,说明诚实可贵,并带领学生理解“巧诈不如拙诚”的道理。
(三)善待差异,因材施教
在五育并举视角下,教师要契合每一名学生的要求分析,明确差异,因材施教,才更利于发挥学生的长处,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并在教师循序渐进引导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例如在组织学习《我是独特的》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个体入手,要求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然后,结合学生的表现,从德智体美劳视角给予学生一些评价和个性化提升方案。通过学生自主分析,教师按照五育并举要求开展精准化引导,因材施教。
二、优化学生学习途径
在教学中发现,以下教学优化途径可以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获得五育养成,提高素养。
(一)合作式探究
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在小组中鼓励学生合作探索,完成问题探究。例如在组织学生完成《万里一线牵》一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在了解现有通信种类、方式的基础上,合作分析如何做才能够正确使用多种通信方式。同时,以小组为单位,汇总并演示不同通讯方式的使用技巧。最后,以收集种类最多,内容最全面的小组获胜。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在好胜心理的驱动下,会主动合作分析并在班级中完成分享。
(二)体验式引导
结合体验式教学引导,可以让学生深入其中感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提高综合素养。例如在完成《安全记心上》一课后,在带领学生懂得交通法规、溺水防护安全知识和技能后,可以选择一些体验式教学,带领学生内化知识,并将这些规范融入日常生活中。给周边的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搭建红绿灯情境,带领学生按照不同灯的指示过马路。
(三)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也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因此,在五育并举视角,可以融入一些项目学习,组织学生在实地勘察、确定方案、分析实践中提高能力,提升素养。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心中的“110”》的时候,可以设置角色扮演项目。通过角色扮演,将生活中可能会敲门的“邻居”“快递员”“媒体工人”等带入课堂,让学生在项目探讨中思考在具体情境中应该如何做才能化解危机。在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项目探讨后,其安全意识变得更强,合作意识也在此期间得到提升。
三、构建五育并举评价体系
在搭建评价体系的时候,可以结合五育并举工作的要求,融入多元主体参与,搭建合适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提高素养,并逐渐成长为五育兼备的优秀人才。例如在搭建评价体系的时候,教师可以动员社会力量,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媒育人等视角搭建体系。在老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全员,对照道德与法治教学全过程以及课后学生的情况分析的过程中,确定具体的评价结果。社会中的一些媒体,则需要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思考,明确育人的标准,找出育人中需要完善的地方,为搭建评价体系提供意见和建议。
综上,在五育并举背景下想要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需要教师从教育教学方法、学生学习途径以及评价体系构建等多个视角思考,寻找切实可行的策略融入日常指导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义务教育学校要以种种知识为基础,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人生观,学会“怎样做人”,他将育人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导思想中也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五育融合”背景下学科教学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谓“立德”,即为树立德业;所谓“树人”,即为培养人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不能只注重提升学生知识储备,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在学科德育的背景下,教师应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将教学内容与德育有机融合,将学习过程与德育相融合,在学生提升知识储备和发展思维的同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发展核心素养。
一、思辨:国内外“化知为德”实施的现状
(一)新课标为“化知为德”提供科学基础
核心素养的本质是多元综合素质,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历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对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强调可以发现,学科德育功能逐渐受到重视,德育价值也在被逐渐发掘。
(二)学科德育为“化知为德”提供理论基础
国外的德育一般不单独开设课程进行教学,而是将德育置于学科教学过程当中进行,学科德育的理念已被大部分人所认可。纵观国内对德育的研究可以看出,学科德育首次出现在2000年颁布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学科教学中要蕴含德育并贯穿教育教学的整体环节,这也为“化知为德”的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创新:以德育融合推动“化知为德”长远发展
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杜威也强烈反对“灌输式”教育,认为学科德育和生活德育是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生长”的理论,他认为德育是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习得的,而非在说教中得来的。张奠宙在《数学学科德育》一书中也提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传授着数学知识的同时,把存在于教材中的德育元素进行转化,融于知识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就要求智育和德育要做到真正的融合。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改变以往“灌输式”或强行植入等学科德育模式,从单元整体教学、绿色作业和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三个维度,以学科知识点作为载体,以德育融合的方式系统化、有计划、有策略地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以教学活动助推学生将“知”转化为“德”,将知识和德育融通,将知识和育人无痕整合,让德育真实、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教书”到“育人”的转换,把小学课堂变成“育人课”,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三、实践:“化知为德”渗透路径的创建
组合式推进“化知为德”渗透的双区块实施模型。“化知为德”渗透双区块主要由“化知为德”渗透中“以生为本+教师指导”并轨区块和“化知为德”渗透中“单元整体教学+绿色作业+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并进区块组成。
(一)并轨区块,思想建模
并轨区块下设的“以生为本+教师指导”,旨在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德育融合意识的提升,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渗透方式转变为“以生为本,教师指导”两个维度共同推进的德育融合机制,教师立足学情和单元整体调整教学课时和内容,完善教学路径,调动学生前认知,在探究实践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生生参与的良好学习生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和全面发展学生,让每位学生爱学习、好学习、会学习,在彼此尊重的过程中实现自知,在自知的基础上渡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最终的教育目标。在育人观的转变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思想认识,进而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品行优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并进区块,策略建模
并进区块下设的“单元整体教学+绿色作业+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由单元整合教学中的教学设计、课堂管理与教师行为,绿色作业中的作业设计、作业类型、作业过程管理与作业评价,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活动主题、活动设计、活动实施与活动评价组合并进实施,由此形成本课题融合策略操作路径。
四、开拓:“化知为德”渗透模式的建构
(一)创新区块资源库,构建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课堂管理”与“教师行为”组合式融合体系
1.创新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切入点——以课内德育元素为“源点”促进“知”转化为“德”
    我们打破以往“灌输式”或强行植入式课堂教学德育渗透方式,提出主要以课内德育元素为“源点”,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通过合适的主题整合教学内容,探索单元整体教学,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紧扣课程标准,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各个环节针对性地融入德育的目标、内容和评价,做到德育和知识的有机融合,在学科知识、方法、技能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贯穿德育并随着教学进程的发展推动德育目标的逐步达成,最终在双方目标的达成过程中实现“知”与“”的相互转化和促进,让“德育”和“育人”在课堂上真实自然地发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主要以以下五种形式进行实践:

形式一:情境育人。统计与概率领域由生活中的情境素材“源”为起点,以真实情境为主线贯穿德育各要素,形成以一情境带一课。

形式二:实践育人。图形与几何领域由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源”为起点,以实践活动为主线贯穿德育各要素,形成以一实践带一课。

形式三:文化育人。数与代数领域由教材中的文化“源”为起点,以文化为主线贯穿德育各要素,形成以一文化带一单元。

形式四:阅读育人。综合实践领域由教材中的知识点“源”为起点,以阅读为主线贯穿德育各要素,形成以一本书带一册。

形式五:管理育人。课堂管理由课堂教学中的管理“源”为起点,以规则、评价为主线贯穿德育各要素,形成以一管理带一学段。

2.创新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资源库——形成德育融合“源库”

根据单元整体教学德育融合教学设计,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合理的德育融合“源库”。实现40分钟内“课内德育元素”+“课外德育元素”与知识点教学的有机融合,并逐步促成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过渡。

3.创新单元整体教学“课堂管理”模式——组合式推进德育融合

我们注重课堂中教师评语的导向作用,以正面积极的评语对学生产生正向引导作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扩大教学评价区域,在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加入同伴互评,学生及家长参评。除了随堂汇报展示的形式,还可以采取黑板墙划区域展示优秀作品并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互评的形式等,坚持小组学习的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设置多元化的奖励项目。

(二)链接区块组织,促就“单元整体教学”到“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相长式德育融合活动设计

我们以课内德育元素为“源点”,整合课外德育元素,实现“单元整体教学”到“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过渡,再由“跨学科综合实践”激发学生学习课内知识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提升道德修养。

1.“课内德育元素”+“课外德育元素”融合活动设计

“课外德育元素”内容选择来源。根据“课内德育元素”的特点结合“课外德育元素”的教学核心目标匹配实践活动设计,选择生活化的活动主题,精细化开展活动设计,结构化实施活动内容,多元化进行活动评价,开展衍生活动策略。

2.“课内德育元素”促“课外德育元素”多元选择融合通道

“课内德育元素”和“课外德育元素”融合教学后,学生对“课外德育元素”引出的相关德育知识的兴趣已被激起,在此顺势推荐学生涉猎与“课外德育元素”有关联的文章或书目,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奖励区块效能,实施课堂管理和绿色作业“分享评价”与“独享评价”双轨式教学评价机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外在的学习结果固然重要,但也要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在评价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及时通过开展多种活动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建立以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并重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就“化知为德”建立了一个以课堂管理和绿色作业为载体的双轨式评价反馈机制,促进评价方式和评价维度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旨在日常指导中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核心素养的长期发展。

1)教师+学生+家长,多主体进行评价活动

发挥多主体的评价作用,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表现和道德品质情况进行全方位考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帮助学生反思自己在态度、知识等方面的收获和问题,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学校+家庭,多空间进行展示分享活动

在评价时发挥多渠道的力量,在学校开展各类作业分享会等活动,在家里开设多样的亲子游戏活动。同时,引入奖励机制,做到“活动”促生“活力”。

3)呵护个体“独享”内在道德品质成长,以“自生长”提升德育效果

在学生接受知识、提升道德品质的过程中,由于个体之间的成长环境、道德体验和成长感悟不同,教师呵护了这一份不一样,让学生在成长中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让“独享”成长出一份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

总之,“化知为德”的运用有利于将学科的知识性和道德性在相互融合中统一,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任务型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引领自身深刻探究,感受和理解学科知识的关联和深刻内涵;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科品德,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探索永无止境、生生不息的科学精神。同时,通过“化知为德”渗透的方式实现学科育人价值,转变了教师的育人观,逐步引导教师注重在言传身教中渗透道德教育,从观念到行动认识到德育在培养小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促进教师专业技能和德育能力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