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指向创新思维的“创学堂”教学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 课题列表 > 市级课题 > 指向创新思维的“创学堂”教学实践研究 > 活动记载

(讲座)创学堂:指向创新思维的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经辉  发布时间:2023-06-23  浏览次数:

我校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创学堂:涵育“善创少年”的学教实践探索》在丁校的引领下,教师潜心研究,进行学教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我校各学科均已形成指向学生创新思维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模型和学习路径,即以课堂“四性”(挑战性学习任务、探究性学习时空、互动式深入会谈和创新性知识运用)为基因,探索指向创新思维的“创学堂”学习模型(预学、合学和展学)。

下面,我将结合数学学科教学谈创学堂的教学实践探索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及想法。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发展的源泉,也是持续学习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永恒不变的任务和职责。而创学堂,是经开实小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根据学科特点,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创学堂实践研究,一种是在数学课上,利用问题作为导向,引导学生经历思维再创造的过程;另一种则是在数学课堂之外,融合其他学科或项目,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形成创新思维。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创学堂的实践研究都应当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打磨和优化创学堂,才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最佳渠道。具体做法有:

一、基于儿童,优化教学方式,形成评价机制

1.以学生为中心,推动主动思考与实践

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固定的模板,而是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动态不断调整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和调整,一改往日灌输式的授课方法,将自己置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产生研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主动探索数学规律。具体而言,一是要通过提问来发散学生思维,二是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三是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律》教学中,教师对例题进行适当改编,用情境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规律。如题:大课间活动,一年级有88个男生跳绳,有99个女生跳绳,还有1个女生在踢毽子,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问题一出,绝大多数学生都立刻列出算式:88+99+1。这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发现如果先算99+1,计算会更简单,于是列式88+99+1)。教师将这两道算式都板书在黑板上,邀请两名学生来计算,结果显而易见,88+99+1)这道算式被更快地计算出来。于是教师再次提问,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经交流,学生发现二者因有无括号而运算顺序不同,但是结果都是相同的。这时,教师又提供了几组题组练习供学生研究,如28+17+2328+17+23)等。通过练习,学生发现了规律,认识了加法结合律。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性学习时空。首先要开放课堂教学过程,在课堂上精准地找到探究切入点,由教向学转变,更多地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其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究来发现数学知识,形成创新意识。

2.建立评价机制,拓展学生的思考路径

积极正面的评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辅助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创学堂中,教师可以从评价机制角度丰富学生的学习路径,发展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自身也会越来越重视知识探索的过程。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可以在评价内容中加入一些引导性的问题,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题:有一根圆柱形的铁棒,在这根铁棒上缠绕铜丝,铜丝的长度是18.84分米,恰好可以绕10圈,铁棒的半径是多少?横截面面积呢?学过了与圆有关的知识之后,学生所想到的方法都是先求出一圈的长度,也就是圆柱横截面的周长,再根据周长公式求出半径,最后再求面积。对于学生的这种思路,教师这样评价:大家的想法非常正确,能够看出10圈就是10个周长,已经发现了这道题的本质。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想要直接求出半径?你有什么方法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想到了方程法,可以设半径为x分米,列出方程即可直接解出半径。

聪明的教师会善于利用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在创学堂中,评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信心方面还是在思维方面,合理的评价都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们的评价方式和内容也是多元的,有日常的数学课堂评价语言系统、有作业展评、有小小数学讲解师等。创学堂的创新性知识运用就是在积累创新势能的基础上,对关注知识目标与成果运用的准确对应,我校为学生提供了创研发布会、创客集市等展示平台,提升评价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激发学生创新素养的裂变。

这是六(1)班同学六年级时的部分创研小视频,他们会根据平时的所学所思自己创作,提交班级群相册,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评价。分享一个上周同学制作的创研小视频。(播放1:06)小视频既是知识习得的外显,又是成果创新的运用。

二、基于融通,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创新意识

1.学科与学科相融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当今社会需要综合型人才,人才需要从小培养,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融合不同的学科,从多重角度对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进行指导和启发。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可以与很多学科进行巧妙融合,如信息技术学科、自然科学学科、美术学科等等。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充分提炼其他学科的要素,找到与数学知识相融合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核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去打造学科融合的创学堂,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研究和探索的空间。

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为例,在开展教学时可与科学学科中的《测量气温》相融合,开展教学实践。我们可以这样安排,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自由选择校园内的一处地点,利用下课休息的时间测量这个地点不同时间的温度,并将测量到的温度记录下来。测量记录完成之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教师引导学生制作一个表格,表格的第一行记录测量时间,第二行记录对应的气温,表格的名称上注明测量的地点。以凉亭为例,测量时间为9:3011:3013:3015:0016:30,对应的气温为:17℃、19℃、22℃、21℃、18℃。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这些数据自行探索气温当中的数学规律,学生的发现有很多,如不同地点相同时间的气温有所不同,主要是受到阳光照射的影响;中午13:30这个时刻的温度是最高温度等等。

融合不同的学科打造创学堂,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新鲜的体验。在同一个实践活动中,可以运用多种学科去解决一个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迸发出许多创新性的灵感。

2.数学与生活相融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无数的事件,每个学生对同一件事都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所以在建构创学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我们可以以日常生活为教学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入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在丰富学生体验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之中,这也是一种学习智慧的体现,能够让学生保持头脑的灵活,形成更强的创新意识。

《班级联欢会》为例,教师将生活中的购物优惠活动融入到本节课上,创设情境:618年中促销要来了,我们采购物品有了新挑战,怎样才能以最优惠的价格购物呢?请看这几个商场的不同优惠活动。兴业商场的活动是所有物品一律8.8折,惠民商场的活动是购物每满10015元,益鑫商场的活动是每购买300元物品返还68元购物卡(购物卡仅在本商场使用)。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出采买清单,并思考怎么购买能够更划算。如假设购买物品总价为400元,在兴业商场需要花费400×0.88=352(元),在惠民商场需要花费400-4×15=340(元),在益鑫商场则花费400-68=332(元)。但如果分开购物,在益鑫商场买300元的物品,可得68元购物卡继续购买,剩余的32元去兴业商场以8.8折购买只需花28.16元,也就是共花费300+100-68×0.88=328.16(元)。

像这样,在生活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开阔。购物不仅可以看哪家更优惠,还可以根据金额组合购买,找到最佳方案。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三、基于教学,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探寻答案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去主动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逐步形成。而这个问题,除了可以由教师提出之外,还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也就是让学生产生质疑。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当营造出和谐平等的氛围,提倡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做到不打压、不否定,遵循学生的思维方式,启发他们自主或合作探寻答案。

如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和差问题,一般而言解决和差问题会结合线段图,用(和-差)÷2或者(和+差)÷2的方法去求出其中一个数,再代入求另一个数并检验。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质疑:不用和差公式,直接除以2可以吗?带着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一起探索。如题:宁宁和静静一共有32张小卡,宁宁比静静少6张,二人各有多少张?同样地,先画出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若32除以2,得到的是二人的平均数,与题意无关。若6除以2,得到的3也与题意无关。但是,如果我们把静静多出的6张平均分为两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先“补”给宁宁,此时两人就一样多了,每人的数量都是总数的一半。求静静的数量,就用总数的一半加上“补”给宁宁的数量,也就是32÷2+6÷2=19(张)。那么宁宁小卡的数量就是32÷2-6÷2=13(张)。由此,学生解决了质疑,并创新出一种解决和差问题的新思路。

学生之中不乏思路开阔、灵感丰富的人。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验证质疑,是对学生提出的新想法的重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开端。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勇于创新。

2.加强师生沟通互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组合之后产生的。一个学生所拥有的知识经验或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有限的,在创学堂中,我们要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拓展学生的思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则可以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提供方向。由此可见,师生间的互动不仅影响师生关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题:小高和小安两家之间的距离有2700米,星期天二人同时从家出发准备见面。小高每分钟走65米,小安每分钟走70米,15分钟后二人相距多少米?此时还需要多久二人才能见面?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这个问题。经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创新出了不同的解题方式。如第一个问题,可以用2700-15×(65+70)计算,也可以用2700-65×15+70×15)计算,还可以用2700-65×15-70×15计算。再如第二个问题,可以用第一题的答案直接除以速度和计算,675÷(65+70=5(分钟),也可以先算出二人见面的相遇时间再减去已经经过的时间,2700÷(65+70-15=5(分钟)。对学生小组提出的这些思路,教师一一肯定。

沟通与互动是让课堂“活”起来的重要途径。在创学堂上,教师要意识到沟通与互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并合理组织互动,鼓励有效沟通,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除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还有学生与课程资源的互动、学生与教学环境的互动,这种双向的交流、探讨、启发等形成自己较为多元的、全面的、深入的认识、观点等,将这些课堂习得发散输出,再次经历互动式过程,螺旋上升的认知聚合成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加强对创新思维的重视,通过创学堂来组织带领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当中逐渐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