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指向创新思维的“创学堂”教学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 课题列表 > 市级课题 > 指向创新思维的“创学堂”教学实践研究 > 活动记载

讲座:基于音乐情境表演的小组合作实践与探索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张斌  发布时间:2023-04-18  浏览次数:

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明确了“欣赏”、“表现”、“创造”、“联系”4类艺术实践活动,构成音乐学科的课程内容,并在第一学段设置了“趣味畅游”、“聆听音乐”、“情境表演”、“发现身边的音乐”等不同学习任务。情境表演作为综合性的表现形式,能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各类潜能,而小组合作表现是任务开展的重要方式。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现状

    小组合作作为一种能够开发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学习方式,一直被广大教师喜爱和关注,但传统模式下的小组合作仍然有些值得诟病的地方。

1. 指导框架太明显

小组合作的初衷是能够让学生能够发挥合作探究的能力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独立与协作思维,但事实上有些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更好的问题或者答案反馈,往往会带有过于明显的指导框架,而过于明显的指导框架就很大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间接否定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2. 好学生才有“发言权”

传统的小组合作中学习好的同学思维是最敏捷的,他们也是最早的观点提出者。有时学习成绩和学习习惯差的同学思维还没跟上,观点就被总结出来了,或者其观点还没很好的阐述就被“歧视性”的否定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好学生才有“发言权”的局面,而学习成绩或学习习惯差的同学在被否定和自我否定中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意识、能力和信心。

3. 结果重于过程

音乐是注重体验过程的,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审美感知的体验过程。传统的音乐小组合作过分的注重结果的呈现,学生往往会计较结果的好坏而忽略了合作过程的体验。这种忽略过程的学习是肤浅的,是不能够帮助学生发现美、感知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的。

4. 参与方式单一

传统的小组合作主要聚焦于唱、奏、演等形式,学生的参与方式相对单一,班级中总有一些乐感相对较差或不擅长表演的学生,他们要么不参与小组合作的展示,要么以一种“笨拙”的姿态呈现,他们化身成了旁观者、表演的“捣乱者”、“笑料”的制造者,这些无一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甚至对音乐学科完全丧失兴趣。

二、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特质

1. 学习过程:最优配方

教师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有意识的放权给学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及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规矩中“从心所欲”。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需要做过多的指导,仅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激发,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学生有意识的将自主学习作为自我训练的必要途径。可以说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优配方。

2. 角色安排:最优配位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的人员配备,在每次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精准定位,在人尽其才的原则下做到角色安排的最优配位。

3. 效果呈现:最优配合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下教师用发展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思维火花相互碰撞,呈现出来的效果一定是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颗颗不同颜色的星,才能聚成璀璨的星空。

4. 学生发展:最优配体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下教师完全相信学生的思考和自学能力,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学生在人尽其才的角色安排下,做自己擅长的事,必定能到得到最好的学习体验,而良好的学习体验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中良性循环逐渐形成。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也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在罗杰斯看来如果一个人以自我评价为主,以他人评价为辅时,这个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有所提高,反之就会抑制个人的创造性。从评价中体会学习对自身的意义,也当做成长的磨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发展的最优配体。

三、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

1. 预学Ÿ课前思考

预学是非指导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学生在得知小组合作的主题之后,进行的课前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学生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寻找需要的资源或充实自己的议题。预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事物,并在此高度上进行思维发散。

案例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两只懒乌鸦》,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下节课让你们来演一演,你们应该怎么演?请同学们回家自己先思考一下。

(第二课时)

1:老师,我妈妈告诉我《两只懒乌鸦》要找别的小朋友跟我一起演,是要有角色安排的。

2:老师,我爸爸帮我在网上查了一些资料,表演也是需要用到道具的。

3:老师,我在网上看到表演可以有人表演,有人演唱。

...

    学生自己对于学习目标的主动探究要远比填鸭灌输更加有效率,学生的主观能动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这种学习的探究意识和思维习惯一旦形成,一定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莫大的作用。

2. 创学Ÿ发挥想象

    学生在预学阶段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在有准备的讨论中擦出新的火花。通过丰富的想象,将已有的知识迁移运用,融会贯通,在形式、结构、角色等方面进行发展创新。

案例2

师: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小朋友向大家阐述了自己对于表演的理解,现在请每个小组用5分钟的时间讨论,你们想在表演中加入哪些形式呢?你们的角色是如何安排的呢?请注意,不需要每个成员都上场但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在整个过程中有所参与,以什么样的方式都可以,组长要尊重其他组员的选择。

经过讨论四个小组发表了以下观点:

小组1:我们小组的安排是:张同学、王同学、李同学等五个人来表演,吴同学和小李同学她们两个比较擅长画画,所以她们负责画画,擅长手工的于同学负责制作道具,剩下的我们几个同学比较擅长唱歌。赵同学还是我们的小导演呢,她推荐我们在表演前面加入古诗的诵读。

师:你们小组的角色丰富,分工明确,而且很有创意,给你们小组点赞。

小组2:我们小组也根据组员自己擅长的领域安排了表演、制作道具、演唱的同学,但是我们小组想在唱的时候加入一些打击乐器。

师:也很棒,那你们想让老师为你们提供哪些打击乐器呢?

小组2:碰铃、双响筒

小组3:我们小组想用讲故事的形式把表演、唱歌等串起来。

师:你们小组的想法很不错,这样的表演肯定很完整。

小组4:我们小组的想法是直接用情景剧的形式表演。我们顾同学是我们的小编剧,已经把台词都给我们准备好了。

师:哇,期待你们的表演。

    这是一个不同认知层次下思维相互碰撞的环节,将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设计思维作为互动生成的基础资源,在此基础上深化认识,促成新的合作起点。

3. 合学Ÿ合作体验

    合作体验是整个情境表演的重点,学生主要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感受角色表现带来的快乐,享受整个表演的过程。小组成员在明确自身角色的情况下,试图用自己的表演将内容传达清楚,这是彼此合作、相互磨合的过程,这也是彼此互相成为有机整体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会了表演的乐趣,也体会到了作为集体一份子的荣誉感,是个性表现和集体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

案例3

在各个小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十分钟的准备时间开始倒计时。四个小组按照本组的安排开始制作道具、演练、熟悉台词等。每个小组的成员状态都非常积极。

十分钟结束,每个小组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小组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一首《明日歌》开场,高大的“树木”,懒惰的“乌鸦”,破损的“鸟窝”还有呼呼的“北风”依次登场,特别是唱到“大懒等小懒,小懒不出窝”那一段时,两只乌鸦的表演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小组2:他们的演出在两个“小乐手”的演奏中拉开了序幕,这一组明显借鉴了第一组的演出经验,两只乌鸦演的特别的出色,他们有三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了鸟窝,鸟窝北风吹破了,他们就松开了手,吹掉了他们就都蹲下了。

小组3:“时间看不到也摸不着,但真真实实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小朋友们,你们师如何对待时间的呢?请看下面的表演《两只懒乌鸦》”,以主持式的开场白开始了演出...

小组4:旁白:“在森林里的一颗大树上,有一个大大的鸟窝,窝里住着两只乌鸦,乌鸦哥哥和乌鸦弟弟...”

学生的积极参与与观众的热烈反应可以看出,每个小组的合作都是可圈可点的,整个课堂的氛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4. 省学Ÿ评价反思

  《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想要不断成长就需要不断的评价和反思。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注重评价,特别是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其强调自我评价为主,他人评价为辅的观点,也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和态度。

案例4

    在所有的演出结束后,每个小组发表了针对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评价:

小组1:我觉得我们小组表现的还是比较好的,稍微有遗憾的是我们的演唱声音小了一些。我觉得第二小组的道具做的非常精美,第三小组的打击乐器打的很好。

小组2:我觉的我们小组的配合很默契,不足的是我们的有人笑场了。第一小组的两只乌鸦演的最好,都把我们逗乐了,第四小组他们演的很有画面感也很生动。

小组3:我觉得我们演的都非常的好,而且我从这次表演中体会到时间确实很宝贵,失去了就不会再回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时间。

小组4:我们同意第3组的说法,但是我们珍惜时间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当用实际的行动来体现。

    在评价中,每个小组都采用了自评为主、互评为辅的方式,对每个小组的表演也进行了形成性或终结性评价。从构思创意到表现表达,从道具制作到编剧编排,孩子们对彼此的评价头头是道,整个过程学生是沉浸其中、乐在其中的。孩子们在评价中都发现了各自的闪光点,也逐渐认识到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积极反思了自身的行为及努力的方向。 “课堂逐渐向生活延伸,生活也逐渐向课堂凝聚”。这场情境表演让学生对于“珍惜时间”、“勤劳不懒惰”这类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在课堂结尾还评选出了“美工达人”、“创意师”、“小影帝”、“最佳搭档”、“名编剧”等奖项,几乎每个同学都有所斩获。

四、反思与结语

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有些班级小组预学不充分导致参与度不高等;再比如在小组讨论中仍然存在好学生“剥夺”成绩较差学生话语权等情况。笔者认为,究其原因,仍然是小朋友们还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诸多改变,每一种新型的事物或者形式出现时,人们的反应、表现总有不同,有的欣然接受,有的驻足观望,有的强烈排斥,孩子们的这些表现正是对这种现象的折射。打破传统需要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时间根据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有坚持下去的强烈愿望。一种新鲜事物或新理论的出现,只要是对社会有帮助的一定会获得越来越多的人的支持和响应。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极大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使得学生有了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这不意味着弱化了教师的地位,教师适时的帮助反而会营造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2022版新课程标准,加快了学校、社会、家庭从“唯分数论”到“五育并举”的思想转变。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大幅度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和品质,当然,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相信这种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启发能够在完成课堂优化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从课堂到课后服务的完美延伸,在减负的同时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