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促进小学生数学学科关键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 课题列表 > 校级课题 > 促进小学生数学学科关键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研究 > 活动记载

理论学习2022年11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季旭斐  发布时间:2023-06-29  浏览次数:

课题理论研究学习记录表

课题名称:促进小学生数学学科关键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和地点

2022.11.24低数办公室

学习人员

季旭斐、是婧烨、陈秋红、蔡丽珍、俞瑞祥、韩倩芸、徐鹏澄、丁文婷、孙林霞、胡洁、臧彩霞

学习形式(集体学习或自学)


学习内容

多重建构促进学生量感核心素养的生成

学习摘要

一、整体建构:以研读教材助力学生的量感生根

教材呈现了丰富的学习主题和知识结构。教师要研读教材,从“点、线、面”进行整体建构,定位各个知识点的教学重难点,促使学生的量感落地生根。

(一)读懂教材编排的连贯性,延展宽度

教材编排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呈螺旋式上升。每类单位在编排上都是从易到难、由浅至深,如人教版教材中的长度单位(二上、三上)、面积单位(三下、四上)、体积单位(五下)。每类单位的认识都让学生在尝试测量中产生认知冲突,体会统- -单位的必要性,在多维活动的体验中逐步形成单位的概念表象,在实践运用中感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弄懂前后知识的关联性,增加厚度

每个计量单位虽有独特性,但都与其他计量单位存在联系。找到各类计量单位概念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学生理清序列,明确各类计量单位的归属,从而有效发展量感。

每类计量单位的属性不同,教学的侧重也不同。例如,学生可以直观“看”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可以在“做”中获得质量单位的体验感;而时间最抽象,看不见、摸不

着,更侧重于让学生内在感觉。

(三)“做实”计量单位的独特性,拓展深度

每类计量单位都有基本计量单位和衍生计量单位。基本计量单位可以作为起始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感受统- -度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定量”刻画计量单位,再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来建立“单位量”的表象,然后在反复调整中体验单位量的叠加,最后形成计量单位清晰的表象,即在“感量”中发展“量感”。在教学衍生计量单位时,不再以生活经验为学习的起点,而是基于逻辑经验顺应发展,让学生意识到原有单位的不足,需要产生新的计量单位,接着在新旧单位的联系中加深体验,在活动中建模形成计量单位的表象。

二、实践建构:以深度体验助推学生的量感生长

教学中,教师应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生活经验或逻辑经验,找准生长点,让学习走向深人,助推学生量感的生长。

(一) 提供多元的素材,创设多维的体验活动

体验是发展量感的重要方式,多维的体验活动能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重感官的参与,经历“量”的形成过程,建构清晰的“量”的表象。

例如,教学时间单位时,学生体验“1分钟”有多长,如1分钟能做多少道口算,能跳几下绳,能数几个数,能写几个字等;教学长度单位时,学生测量自己的身高,测量课桌、数学书、文具盒、教室的长度等;教学面积单位时,学生测量身边物体的面积,如黑板、操场的面积等。在一次次的测量活动中,学生体会到1分钟的长短,感悟什么是长度、什么是面积,加深了对“量"的意义的理解。

又如,“吨的认识”的体验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一:拎一拎。先尝试拎一拎10千克/包的大米,再尝试拎一拎25千克/包的大米,说一说感受。想一想需要几个人才能抬起25千克/包的大米,并试一试。

活动二:看一看。观看堆放40包大米(25千克/包)的动态过程,想象一下1吨有多重。

活动三:算一算。课件出示1千克蔬菜、20千克桶装水、100千克化肥等,分别算一算多少份这样的物品是1吨。

“拎”“看”“算”三个层次的体验活动循序渐进,调动了学生多重感官的参与,在多个参照物的体验中进--步强化对“吨”的感受,将体验与思维紧密结合。

(二)落实多样的估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小学数学鼓励学生借助生活情境感悟量的大小。例如,教学面积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如校园的面积、公园的面积等,让学生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概算能力;或选好参照物标准,如大拇指指甲盖约等于1平方厘米,手掌面约等于1平方分米,边长1米的地砖面积等于1平方米,通过对比参照,提高量的估测能力。

又如,“秒的认识"估测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一:闭眼,5秒后睁眼。(可借助数数、打拍子、点头等估测5秒的时长)学生观看秒针的转动,校正自己数秒的节奏;再次估计,觉得到了5秒就起立。学生经历多次估测,并相应调整节奏。

活动二:请一位学生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大约10米),估计用了几秒。

学生交流分享估测的方法。

在不断比较、调整估测结果的过程中,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形成了正确的时间表象。通过数数打拍子、推算,体会到估测方法的多样, 学生还学会从距离、速度等不同的角度感知时间。类似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估测的必要性,帮助学生找准量感的生长点,学会灵活应用量进行估测,促使量感进一-步发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内化建构:以提升思辨能力助益学生的量感结“果”

量感的持续发展除了需要生活经验的“外衣"点缀,还需要思维的参与使之内化,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建立不同量的清晰概念。教师可以在课堂小结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辨机会,促成学生对方法策略的总结提升,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同时,在对比、思考、辨析中,学生能进一步明确计量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辨同一领域的相近单位或不同领域易混淆的单位。

例如,“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课堂小结设计如下:

:请你们先比划一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分别有多大,再简要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的?(生比划)

:我们先借助1平方厘米的学习经验得出1立方厘米,再通过类比,自学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

:通过单位叠加,发现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中,你还能发现哪些计量单位?

:分米和平方分米。

:分米、平方分米和立方分米这三个单位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长度单位用来表示物体的长度,面积单位用来表示物体表面的大小,体积单位用来表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课件动态演示变化过程(下图),帮助学生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横向对比三个体积单位,纵向思辨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学生完善了知识网络的建立,拓展了思维。

学习体会

“量”的学习,在于依托生活场景唤起学生对“量”的属性、大小、单位、工具使用上的真实感受,在观察、操作、探究和体验中积累丰富的“量”的活动经验。潜移默化中,学生的量感将逐渐依托形体内化于心、外化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