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指向创新思维的“创学堂”教学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 课题列表 > 市级课题 > 指向创新思维的“创学堂”教学实践研究 > 成果展示

创学堂:美术视域下的“名画里的劳动者”微课程实践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陆艺丹  发布时间:2023-03-12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曾经一度被弱化甚至被遗忘的“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被重新定义。

一、“美劳共生”发掘美育劳育深层教育价值

高尔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道出了“美”“劳”之间的联系。中国传统劳作内涵极其丰富,在劳作方式和文化中都能挖掘“美”“劳”教育元素。如农耕文化、民间艺术、传统手工业、传统食品制作等蕴含着古老而优秀的中华美学,无论从形、神、色等艺术美的层面,还是从价值、内涵等文化美的层面来讲,中国传统劳作都应该是中华美学中具有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美育和劳动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劳动教育中孕育着丰富的美育因子,劳动能发现美、培育美、创造美。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反过来又能激发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即以美促劳。因此,只有“美劳共生”,才能将两者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发掘出来,并通过有效的开发与整合使之达到价值最大化。

二、探索传统劳作与美育融合的途径

1、发掘传统劳作的经典美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统劳作离不开独特的地域文化。这无疑为学校劳动教育和美育课程开发与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校以品格提升工程“进阶式劳育”为抓手,每年11月和12月都会组织开展“家味”“乡味”系列课程,充分发挥家校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增进亲子关系。通过丰富多元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经实小少年独立自理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技能。

传统劳作中的意象、意境和意蕴之美有时很含蓄,有时很隐晦,需要渲染,更需要品味。渲染传统劳作的美可以通过观看专门制作的传统劳作影视资料来直观获取,也可以通过观摩体验传统劳作的过程来触动,如带领学生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参观学习百叶的制作。精选黄豆、磨制豆浆、烧浆、沥浆、做豆腐、浇百叶、压制百叶,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新奇。学校数次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指导,如邀请小热昏、梨膏糖的非遗传承人叶莉莉老师来校指导梨膏糖的制作,现场学生还体验了小热昏的艺术魅力。经开实小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融合,以研究性项目学习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学堂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养。在努力为传承地方非遗文化献出自己的力量。

2.创新传统劳作的形式美:

经实小依托学校前瞻性项目,努力挖掘学校环境资源的育人价值,开发了“四季里的科学”校本课程,将德育、智育、劳动教育充分融合,依托善耕园吾艺园和百草园经开实小二十四节气同科学课融合,带领学生“跟着节气种植物”善耕园里,竖立着一座微型气象站,孩子们可以根据气象站数据来调整蔬菜的浇水量、施肥量,更好地管护小菜园。在三座小园里劳作,孩子们亲近自然,感受传统文化,经历从付出、收获到品尝的过程。百草园内种植中草药,并将孩子们手绘的中草药图画集合成册,推出校园版《本草纲目》。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通过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将劳动与美术创作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产生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操。

对于手工技艺类传统劳作,学校开设“手创工坊”,如扎染坊、木工坊等,为了给学生带来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和手作体验,学校数次邀请手工匠人进校开展《我是快乐的小木匠》课程。了中国传统榫卯工艺的运用,让孩子们体验做木工的乐趣。学校对每一堂手工课主题的选择都是有讲究的,例如,在介绍榫卯结构的同时,辅以故宫、天坛等著名建筑结构的讲解,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两块木材,一块做出榫头,一块做出榫眼,将榫头和榫眼接合,便将两块木材严丝合缝地固定在一起,不需要一颗钉子,却牢固异常,做出的小板凳能承重几百斤。”这是孩子们的收获感言。学生在这种沉浸式体验与实践中既能不断提高劳动能力,又能增强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

3.点燃传统劳作的生命美:

有人说教育最好的模样是唤醒对美的渴望。传统劳作不管内涵还是外延,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这种美虽然不一定显现在日常感受中,却一定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深深融入每个人的生命中。“美劳共生”的课程理念之一就是在劳动的过程中时刻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望,即渴望发现传统劳作独特的美、体验传统劳作过程的美、创造自己向往的传统作品美。只有不断唤醒学生对美的渴望,才有劳动教育中不竭的动力。

泰戈尔说,粗拙的实用是美的私仇。当我们吐槽身边的粗制滥造用品时,常常会喟叹传统制品的精致与绝美已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中国传统劳作的质朴美、典雅美、简约美、古拙美无不给人回归自然,回归人性的舒适感。“美劳共生”让学生在传统劳作中欣赏美、寻找美、创造美、鉴赏美,通过各感官攒聚美的体验,体会生存的内蕴与快乐,从而激发对美的追求,提升美的感受力,增强美的创造力。

三、健全“美劳共生”的评价体系

劳动态度关乎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情感、劳动品质的形成。对劳动态度的评价可以从劳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各种美来丰富评价内容,并采取多元融合的评价方式,即学校家庭相融合评价、静态动态相融合评价、学科教学相融合评价,达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时段的全面评价体系。

劳动技能关乎学生劳动能力的养成。对劳动技能的评价可以劳动成果的美作为衡量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成果展来进行。如迷你农博会,学生们将三座小园的收成不仅搬上了餐桌,也运送到学校打造的果蔬集市上,由孩子们亲自售卖,评选出金牌农夫。在课后服务时间,孩子们在校门口摆摊售卖自己亲手种出的蔬菜,家长志愿者前来选购,销售所得均被存入学校的诚善银行用于孩子们的活动经费开支以及购买下一批菜苗和花苗

学校又开辟创客集市,学生传统工坊中制作的传统捏面、布艺扎染、手绘圆木片、黏土茶杯等手工作品搬上小摊每一件作品都是学生创意表达的载体,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成果。

活动结束后评选出金巧手、银巧手等。

每年5月举办劳动嘉年华,进行学生个性化劳动成果展示,为学生搭建一展身手的舞台形式多样的成果展、奇思妙想的成果奖促成了劳动技能评价的灵动多元。

通过实践和研究,可以发现,美术视域下的劳动教育,使教学活动更有深度,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树立综合学习、自主建构、动态生成实践方法,提高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探究能力,彰显“美劳共生”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这种跨学科的综合融通教育来唤起学生的劳动热情,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学习动力。感悟自身成长,感知劳动对于发展自我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