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的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 课题列表 > 区级课题 >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的研究 > 研究动态 > 研究论文

资源整合 凸显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来源:原创  发布人:蒋彩华  发布时间:2013-09-10  浏览次数:
                                              资源整合 凸显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常州市潞城小学   蒋彩华
小学语文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但更是决定孩子在其启蒙教育阶段对事物的认知、思辨及其喜善弃恶能力的关键因素,在“教”和“学”的互动中,作为“教”者的老师仅仅是一个引导者,只有作为“学”者的学生才是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因此,如何凸现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对于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可以说各种与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应有尽有,这就为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何凸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广阔的空间,若能将这些信息资源优势巧妙地整合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发挥其直观、形象、易引起学生的视觉冲突等诸多优势,让学生在对教师教学内容及课本知识的直接体验与感悟下,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使其从传统教学中那种服从、被动接受的地位处境中解脱出来,从而体现其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这里,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大江保卫战》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际效果,对于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谈几点真知灼见。
 一、教学设计中资源整合的理性思考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普降暴雨、大暴雨,长江水位猛涨,洪水泛滥,长江沿岸许多地方的堤岸发生险情。有些地方洪水冲垮堤岸,将堤内的房屋冲毁,树木冲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紧张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奔赴灾区,和当地的群众一起,投入到抢险救灾的“战斗”中。在这场“战斗”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课文《大江保卫战》就是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的歌颂了战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现了子弟兵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这届五年级的孩子,大都是00后的新生代,《大江保卫战》事件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的往事了。然而人民子弟兵的形象却是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媒体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尤其是5.12地震中感人的事迹还历历在目,对孩子们的印象较深。因此,他们知道要上这节课时,内心对解放军的敬仰之情就犹然而生了,而且课前也很积极地去查找98年抗洪抢险的资料了。然而面对纷杂的信息,如何筛选出那些对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说效果最好、最为精华的信息,整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来达到该课教学的最佳效果?通过对课文教学要求的理解以及对相关资源信息的深度揣摩,笔者确定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以下三条情感整合原则。
1.情感与认知并重
计算机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象、图形于一体,具有视听交融、声情并茂、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它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音频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学生各感官的功能,通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而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情感因素会促进或阻碍认知的进行。因此,教师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发掘、利用并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主动地投入认知活动。
2. 教师情感与学生情感和谐统一
现代课堂教学需要有情意目标,师生之间有充分的情感交流,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气和活力,学生才能在愉悦的氛围和心态中获取新的知识,开拓思维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学生情感的激发在于教师情感的有目的的撞击。
3. 情感与人格不断内化
即教育情境中的情感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价值化和人格化(个性化)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来说,知识的获得是重要的,但语文的精神灌注、文化熏陶更是终身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重视文学、情感方面的熏陶、感染,使学生在不断升华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促使学生健康人格的全面生成与发展。
二、教学设计中资源整合的操作策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基于上述三条情感整合原则,设计了三个课堂教学环节。
(一)、视频激趣,情感导入
上课伊始,播放MV《你是谁》,那一帧帧震人心魄的抗洪画面,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无需多言,立刻就使学生感受到了情势的危急,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之怦然心动。这一设计,能满足学生视听感官上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精读感悟,深化认识
1、情动辞发,以读激情
“保卫大堤”与“保护群众”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保卫大堤”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教学时,播放《惊涛骇浪》中一段洪水视频,再让其自读第2小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在此基础上,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绪,在读与思中充分的获得文本信息。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此刻学生朗读文章,就会将文中的语言与录像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像这一中介再一次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因而他们的读书是投入的,是声情并茂的。
2以情激情,激发创造
在教学“保护群众”场景时,给学生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片,飘动的树梢上那期盼的眼神。快要灭顶的房屋上,那互相搀扶的臂膀,摇摇欲坠的电杆上,那不停挥动着的红领巾,一个个特显的画面,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在这样的情感积淀之下,让学生情景说话,感受军民雨水情深。以情激情。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首尾呼应、升华感情
在教学的最后环节,再次播放MV《为了谁》,此时,学生早已能感受“你是谁?”“为了谁?”在一起轻声吟唱的同时,让学生再次思考,拓展,1、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子弟兵(   ).2、和平年代,人民子弟兵(     )。学生的思路被一下拓展开,在交流中,在感受中,内心对解放军的敬仰之情进一步深化。
三、教学设计资源整合的教后反思
纵观教学的整个过程,以计算机多媒体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设计,学生始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但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尽情释放,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识辨和整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