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的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 课题列表 > 区级课题 >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的研究 > 活动记载

2013 12 活动记载

来源:原创  发布人:蒋彩华  发布时间:2013-12-06  浏览次数:

  江苏省教科研课题研究活动情况登记表

时间

2013.12

地点

多媒体教室

参加对象

及应到人数

52

实到人数

52

主持人

刘芙华

活动

形式

市级研究课

研究的目的

(范围、方法)

如何上好语文网络课        学习,讨论心得

主要内容(不够填写另附纸)

让网络语文课灵光四射

(主要内容附后)

 

 

                   

填表人               

 

 

课题

23.雾凇

教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

刘芙华

日期

2013.12.6

一、文本解读:

《雾凇》这一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二、课时目标

1、正确识记生字新词,正确读规范写。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通过品文,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初步感知不同说明文特点。

 

三、学情分析

对于说明文,学生三年级下班学期学过《恐龙》。两者在表达方式上有区别,学生了解了三种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这会让说明的对象更准确、可感。16课开始,我班一直在尝试使用预习单分享预习收获。本次教学,仍基于学生预习单的反馈情况,分享他们自己的识字、写字、读文、思文的经验。通过品析课文第二自然段,并画结构图的方式突破本课重难点——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四、教学环境

电子书包、平板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

用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与分析

 

 

 

一、分享

 

 

 

 

 

 

 

15

 

 

 

 

 

 

 

(一)   分享“读,我能行”

关注不同的朗读方式。

小结:读书要善于思考与创造。

 

(二)   分享“写,我最棒”

1、  交流:你欣赏的钢笔字

2、  对比发现小窍门:主笔要夸张,撇捺成人字要舒展。

3、  在习字册上自主练习。

 

 

 

 

采访使用不同朗读方式的同学,交流感想

 

 

学生谈体会

 

选择23课中撇捺成人字的一个字,遵照方法练习。

基于学生预习单中呈现的资源,在白板上呈现朗读片段、优秀字迹,从而学习写字、读书的方法,习得课外阅读中能使用的拐杖和思维方式。

 

二、探究

20

(一)   反馈“思,我发现”

1、  针对“学生预习单”归类

2、  聚焦核心问题:

1)淞为什么是两点水?

2)雾凇的形成

出示学习要求:

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一读,划出雾凇形成的关键信息。画一画,在SUPERNOTE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雾凇形成的过程

说一说,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结构图。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寻找答案。(读书、百度百科等)

 

 

 

 

 

 

 

 

3、学生交流,关注(1)关键因素(2)特殊的地理位置、天气(3)变化的状态,随机读文

 

 

 

 

 

 

学生可以使用网络查阅疑难,培养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通过云盘给学生图片等资源,让孩子通过品文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在SUPERNOTE上画结构图,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随机请学生分享交流,放大优质资源。

三、发现

 

5

1、  齐读全文,感悟雾凇的美文体的美。

2、  回顾之前学过的说明文

3、布置作业,出示表格,寻找异同点。

 

课后自主对4篇说明文进行梳理,在电子书包的作业中完成表格

作业设计

读四篇说明文,想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完成表格。

板书设计

23、雾凇

严寒季节

4摄氏度——零下30摄氏度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