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本土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 课题列表 > 区级课题 > 小学科学教学中本土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 研究动态

动物的卵

来源:原创  发布人:吴洁  发布时间:2014-01-01  浏览次数:
 

《动物的卵》

【内容分析】

基于科学课堂教学“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构想,把教材中原有对“各种动物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观察作为后续研究,不在课堂上铺开。至于“小鸡孵化过程的条件”这一课后探究借助小鸡孵化器变抽象为直观,提高可操作性。在课堂上,从鸡蛋这个常见物体入手,挖掘它被我们所忽视的科学内涵,研究它孕育生命中的一些科学知识。本节课在获析学生前概念基础上,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亲历一次“观察——分析——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鸡蛋的结构特点为新生命发育生长提供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鸡蛋的结构特点,推测鸡蛋各部分在新生命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再通过科学阅读验证推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探究动物繁殖的奥秘,对生命的诞生有奇妙的感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鸡蛋的结构及其对生命的意义

难点:观察发现蛋黄上的胚胎,并逐步形成胚胎能发育成小鸡的认识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托盘1个、受精生鸡蛋1个、对剖切开的熟鸡蛋1个、透明小碗2个、放大镜2把、镊子1支、强光手电筒1把、抹布1条、实验报告单1张。

教师材料: 演示材料(鸡的卵细胞和鸡蛋、手电筒、镊子、透明小碗)、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从动物的卵过渡到鸡蛋的研究

1.课件播放动物的卵图片,并展示鸡的卵细胞实物。

2.提问:你想说点什么?生畅谈。

3.谈话:为了确保能够顺利繁衍下一代,母鸡体内的卵逐渐地演变成鸡蛋被排出体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鸡蛋中的这些生命奥秘吧。

二、观察鸡蛋的结构: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

(一)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1.谈话:回忆鸡蛋由哪几部分组成,并画在记录表的第一部分。

2.板书:张贴学生的记录表。

(二)观察鸡蛋的外形特点

1.活动一要求(课件出示):从鸡蛋外部观察它有什么特点,分析这些为新生命发育提供了什么条件?并指导用手电筒照蛋的方法。( 41组,小组材料:1个受精生鸡蛋、2个放大镜、1把手电筒。时间:3分钟。)

2.学生观察,师巡视并组织小组间交换鸡蛋进行观察。

3.整顿纪律,收拾材料。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其它同学也发现了吗?这些为新生命发育提供了什么条件?

(三)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过渡:刚才我们从鸡蛋外部找到了一些特征,这些都为生命的发育提供了可能,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鸡蛋结构。

1)指导打开鸡蛋的方法。(在实物投影仪演示)

(用镊子钝头)轻轻敲击(鸡蛋中部),小心掰开,注意使蛋黄保持完整。

2)出示实验记录表的第二部分(课件):观察鸡蛋的结构,画图并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特别注意:哪些东西是以前没关注的?

3)实验提示

①不要忘记观察鸡蛋壳的内壁哦!

②要确保蛋黄的完整,并仔细观察蛋黄上有些什么东西,还可以用手轻轻感觉蛋黄表面。

③及时记录,注意卫生。

4)学生开始实验探究(小组材料:1个受精生鸡蛋、1把镊子、2个透明小碗、1个托盘,时间:10分钟。),师巡视并适时发放对剖切开的熟鸡蛋。  

5)汇报交流

①整顿纪律,收拾材料,板书:张贴学生记录表。

②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大家发现鸡蛋的内部可以分几部分?哪些东西是以前没关注的?

③小结:课件出示鸡蛋的结构图。

三、推测并验证:鸡蛋各部分对新生命发育的作用

1)小组推测:鸡蛋哪个部分发育成小鸡?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其它部分又可能起什么作用?学生交流汇报。

2)谈话: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我这里提供给大家一组图片,正确答案还需要你们在里面找。(课件出示鸡蛋胚胎发育的图片资料)

3)提问:哪些是你没想到的?

4)科学阅读:(发放“鸡蛋各部分对新生命发育的作用”的文本材料)把你们的观点与科学家进行比较。

四、课后探究:深化生命教育的价值

鸡蛋里有那么多奥秘,课下我们一起来进行“我来当小鸡妈妈”的活动。出示鸡蛋孵化器和活动指南。

【板书设计】

动物的卵

附:

鸡蛋的观察实验记录表

四(  )班         记录员:            时间:

一、回忆鸡蛋由哪几部分组成,画在下面表格中,并标注简单的文字说明。

 

 

 

 

 

 

二、观察鸡蛋的结构,画在下面表格中,注意:哪些东西是你以前没关注的?

 

 

《动物的卵》

——鸡蛋的研究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特色

1.核心概念的厘定

“新的生命”单元,从“花”到“果实”、“种子”再到“种子的散播”、“种子的萌发” 无不指向核心概念——“繁殖”。而《动物的卵》一课承前启后,从植物繁殖过渡到动物繁殖。因此,本课教学紧紧围绕“繁殖”这个核心概念,引导学生从外至内进行探究实验,认识鸡蛋无论是形状还是结构都与繁殖密切相关,从而形成新的科学概念——

鸡蛋的结构特点为新生命发育生长提供条件。

2.教学内容的调整

原教材编写采用的是典型个案研究法,即由动物的卵→鸟类的卵→鸡蛋→“生”和“熟”鸡蛋→小鸡的孵化。学习内容容量大,一个课时难以完成。

基于“课堂瘦身”的考虑,基于科学课堂教学“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构想,把教材中原有对“各种动物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观察作为后续研究,不在课堂上铺开。至于“小鸡孵化过程的条件”这一课后探究借助小鸡孵化器变抽象为直观,提高可操作性。

3.教学活动的设计

为了推进简约课堂,这节课从学生熟悉的鸡蛋入手,挖掘它被我们所忽视的科学内涵,研究它孕育生命中的一些科学知识。

“致力于发展学生推测能力和证据意识的教学正是生命世界领域要发展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本课的教学环节整合为“观察——分析——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4.科学阅读的连接

在“观察鸡蛋的结构”的探究活动后,运用科学阅读作为连接点,通过图画与文字,帮助学生不断形成正确、完整的科学概念。这种把自己的推测与科学家的观点相比较的阅读,行之有效得完成教学任务。

二、授课效果

本节课致力于发展学生推测能力和证据意识,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乐趣的过程中,突显人文教育价值,使学生更真切地领悟生命世界的精彩。

1.实验大胆放手,节奏收放有度

在“观察鸡蛋的外部特点”过程中,有学生用眼睛、放大镜看,用手摸、捏,用手电筒照,还有旋转鸡蛋看它的滚动情况等。通过与其它小组交换鸡蛋进行二次观察,体会这些外部特征的普遍性。期间,教师适时把握了课堂节奏,由放到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其它同学也发现了吗?那鸡蛋的这些特点为新生命发育提供了什么条件?

这时,学生推测蛋壳上面的小孔,可能是小鸡在蛋里面呼吸空气的孔。蛋壳表面坑坑洼洼有空隙,有利于小鸡破壳而出。鸡蛋是椭圆形的,而且一头小一头大,这样的话它在鸡窝里不容易滚远。鸡蛋壳结实,母鸡孵蛋时不会压坏鸡蛋。生鸡蛋旋转时很慢,里面的液体有缓冲的作用,它可以减少震动。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独特发现和与众不同的见解,反驳他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惑,畅谈在探究过程中的感受。

2.注重教师引领,课堂简约高效

在“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环节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没有忽视教师的引领作用。为了让课堂更为高效,教师直接指导了打鸡蛋的方法。其他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均作为“实验提示”告知学生。这样,把更多的时间给予学生,和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到完整的鸡蛋内部结构。

对于观察的难点一:气室,利用了切开的熟鸡蛋进行对比,学生发现鸡蛋大的一头有空隙,猜测这是气室。至于难点二:胚的观察,在实验前先让每一位学生画已认识的鸡蛋结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大部分不知道有胚)。再进行探究实验,在巡视实验中,教师对较难发现的胚加以指导,这时较多学生画的蛋黄上标注出了一个小白点。随后,教师通过提问:哪些是你之前没关注的?把问题聚焦到小鸡生命的起源——胚胎上,这也就与“繁殖”这一核心概念联系起来。

在学生掌握了第一手事实资料后,教师随即让他们推测哪个部分发育成小鸡?其它部分又分别起什么作用?此时,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大部分学生认为小鸡是由蛋黄发育而来的,蛋清是提供营养,至于较抽象的胚,学生很难与小鸡建立联系。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蛋黄被小鸡吸入体内成为内脏,而蛋清发育成小鸡的外皮。针对这些前概念,教师出示鸡蛋的胚发育的图片资料,学生获得新信息后,教师便提问:哪些是你没想到的?这个问题的设计,提示学生回忆已有想法和推测,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而最后进行的科学阅读丰富和完善了学生的科学概念。

在整个推测和寻找证据环节,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全班的学生都投入到讨论交流活动中,学生对同学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互相评价,并从评价中产生自省和超越的愿望。

3.凸现人文教育,深化生命价值。

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但是学生对“新的生命”的探究还意犹未尽。这时鸡蛋孵化器的出示,把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使得鸡蛋孵化条件这一抽象概念变得更直观。 “我来做小鸡的妈妈”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热爱,体现了人文教育的价值。

课堂是短暂的,但因其而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上科学的道路,从而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思索的问题。

三、基于科学概念构建的反思

1.阶段性地进行科学阅读,有效解决认知冲突

鸡蛋哪部分发育成小鸡?学生是很模糊的。针对学生的前概念,教师出示鸡蛋胚胎发育的图片,学生获得新信息后,教师便提问:哪些是你没想到的?这个问题的设计,其有效性体现以下两方面:

1)提示学生回忆已有想法和推测,符合儿童的认知。因为,很多四年级学生很容易忘记自己原来的想法而出现“从众心理”;

2)帮助学生关注新证据,与前概念进行对照,进而产生联系,并找到科学概念形成的固着点,符合儿童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

随后运用文本材料进行科学阅读,较好地从学生单纯的过程性体验和教师一味的知识灌输转移到对可迁移的科学概念的深层理解上,有效解决了认知冲突。

2. 运用比对思维,实现科学概念的构建

学生通过观察鸡蛋的外部特点,已经初步建立了“鸡蛋的外形特点为新生命发育生长提供了一些条件”这一科学概念。但此时的概念认识是浅层的,如何深化呢?

在“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环节,先让学生画出印象中鸡蛋的结构→小组观察鸡蛋内部结构→汇报交流并与前概念进行对比→学生推测鸡蛋各部分对新生命发育的作用→出示图片资料寻找证据→科学阅读验证推测。

通过观察活动的组织、关键问题的提出、科学阅读的连接,不断地影响学生最终形成概念的科学性。特别是运用了比对思维,实现了科学概念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