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 课题列表 > 区级课题 > 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有效运用的实践研究 > 研究动态 > 研究论文

即时的评价 精彩的生成 朱云霞

来源:原创  发布人:宣俊艳  发布时间:2015-11-19  浏览次数:

即时的评价 精彩的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案例分析

常州市潞城小学    朱云霞 

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功用主要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发掘学生的诸多潜能。在运用即时评价的时候,教师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也不能在课前就完全预设。课堂是活的,充满未知的变数,具有动态生成的特性,因此可以开发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会突如其来,也会稍纵即逝。但你若高明地运用即时评价,则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一、抓导语促生成

【案例1】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积累?运用六》中有一篇阅读短文《雪化后是什么》,文中提到雪化后是什么有三种答案:父亲和儿子的答案是雪化后变成水,班长的答案是雪化后变成水蒸气,王叔叔五岁的儿子答案是雪化后变成春天

文章后有一道思考题:你对短文中的三种答案是怎样看的,你的答案是什么?在四年级的两个班里,给(2)班上课时,教师没有对上述三种答案发表过看法,也没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时,他们几乎说不出什么来。

在给(1)班上课接触到同样的问题,教师在导入时先说了下面的话:文中关于雪化后是什么的三个答案都是对的,但无所谓哪个最好。答案没有最好的,也不是唯一的。雪化后变成水,变成水蒸气,这两种答案是正确的,也是科学的。这三个答案之间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只是最后一个答案更富有诗情画意,更容易引发人们的翩翩浮想。文中的作者认为雪化后变成春天是好的答案,那么你们的看法呢?你们应该有自己的与作者不一样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变得奔放而无拘无束,答案多种多样。

学生a:我认为雪化后是春天,因为冬去春来。

学生b:雪化后有可能不一定是春天。比方说在北方,冬天的时间长,雪化后可能是春天来了,也可能仍然是冬天。

学生c:雪化后变成河流,河水滔滔向前奔流。

学生d:雪化后变成瀑布,从山上飞流直下,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生e:雪化后变成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学生f:雪化后变成绿色的世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学生g:雪化后变成灾难。老师说过,一旦南极洲和北冰洋的冰山化了之后,地球上的一些沿海大城市都会被水淹没。

学生h:雪化后变成丰收。俗话说,瑞雪兆丰年。

……

【案例2】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案例2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在案例1中,对雪化后是什么这一问题,文中最好的答案的说法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思维以约束,让学生的思维形成一种定势,都最好了,哪还有什么其他的答案啊?而教师的那一段导语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豁然开朗,让学生知道答案没有最好的,也不是唯一,给学生一个挑战自我、挑战教科书的机会,这样一来,学生的答案就可以从一枝独秀百花齐放了。

二、抓争论促生成

【案例3】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

(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

生: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常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

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生: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生:老班长如果自私一点,每一次做好鱼汤先自己喝的话,死的人就不会是他了。他为了实现自己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老班长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

【分析】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三、抓疑问促生成

【案例4】教学《小英雄雨来》,课堂气氛活跃。在谈到雨来的英勇顽强时,学生情绪都很激动。

这时,教师小结一下,引入下文:听到还乡河传来枪声,乡亲们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伤心地往河沿边跑。雨来真的死了吗?

(有学生举手,教师以为他要回答问题,让他站起来。)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

(学生的说话让老师意外,但老师还是不假思索示意他说出来。)

生:老师,我在想,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

师:你问得多有意思!给老师的感觉就好像眼前有一道光在闪过。同学们,老师现在请你们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鬼子在多此一举,不过幸亏他们这样,要不然雨来就逃不掉了。

生:我觉得这是鬼子的阴谋,他们是想告诉村子里的人们,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

生:这叫杀一儆百。

生:这叫杀鸡儆猴。

生: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鬼子是想引出李大叔。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鬼子根本就不想杀雨来,而只是想乘机引出李大叔。把李大叔抓住,才是鬼子的真正目的。如果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之后要被枪毙,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电视里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做的。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如果鬼子不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就不会有后来雨来死里逃生的事了,这样一来,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多余的了。

……

案例5】学习《田忌赛马》。学生质疑,孙膑的做法不可取,理由如下:田忌和齐威王进行第二场比赛的时候,孙膑给田忌献了一计,让他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反败为胜。可书中有交代,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规则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这样一来,孙膑不遵守比赛规则,手段不光明,赢得不光彩。教师认为学生言之有理,让大家讨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孙膑的评价是奸诈”“投机取巧”“没有诚信”……《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我们要赞赏的是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而不是对他进行批判。

【分析】案例5中这样的拓展与文本的价值趋向格格不入,而且破坏了文本原有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在即时评价的时候,要对生成点进行判断选择,不能无原则地认同,造成谬误的生成。

有些教学资源确实来自学生的无心插柳,对于案例4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一些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在案例4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因此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学生根据文本由此及彼进行推理,层层递进,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生成过程,应是学生学习的高一层境界。

四、抓错误促生成

【案例6】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学生读完古诗后,让他们根据注释提供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同大家分享?

生: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是贺知章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

——”教室里爆发一阵大笑。)

生(插嘴):老师,贺知章小时候离家出走,他是个不良少年。

(一时间,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满脸通红,站在那儿不知所措。)

教师示意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再重复一遍。

生: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是贺知章小时候就离开家乡到外地去。

师:贺知章在小时候就离开家乡,到别处去,现在请大家来讨论一下,贺知章离家另走他乡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贺知章父母工作调动,他跟着一起去。

生:贺知章的父母早亡,他去投奔远在他乡的亲人。

生:贺知章家里穷,他从小就得跟人到外地做生意赚钱。

生:贺知章的父母从小就送他出国留学。

生:贺知章全家移民到外国去。

……

师:在这一个环节里,大家做了一回自由的思想者,并且颇有趣味地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理解古代的诗句。不管贺知章小的时候以什么理由离开家乡,在数十年后与家乡阔别重逢时,他实在难以掩饰内心的万千感慨——

生(齐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在这时,教师借机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其中悲喜交加的味道。到这时,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了,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人再去追究不良少年的事情了。

【案例7】在谈天说地课上,话题围绕《西游记》展开,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津津有味。后来,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谈谈对他(她)的看法。学生说到孙悟空,说到唐僧,说到猪八戒,也有的说到了白骨精。

生:我觉得,孙悟空不是个好徒弟,唐僧一批评他,他就生气,要用金箍棒打唐僧,后来还撇下唐僧不管,回花果山了。

师:可后来孙悟空回到唐僧身边了吗?

生:孙悟空后来不但回到唐僧身边,最终还帮助唐僧取得了真经。要是没有孙悟空,唐僧不能成功的。

师:有句话说得好啊,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

生:老师,我看白骨精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她为了吃到唐僧,肯动脑筋,有恒心有毅力。

(此言一出,有好多学生竟然都纷纷认同。)

师:老师想请问你,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坏事。

师:白骨精坚持不懈地去做坏事,我们应该佩服她吗?

生:不应该。

【分析】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以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课堂。课堂教学应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智慧碰撞的对话过程。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多元反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当学生的表达与一些固有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趋向的中立者,或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杀的独裁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贺知章是不良少年的问题,对白骨精也值得赞赏的问题,教师有必要进行说服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

五、抓意外促生成

【案例8 学生在朗读课文《赤壁之战》。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一声叹息突然间响起,学生的读书声断断续续地停了下来。

学生都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那个发出叹息声的学生小明。只见小明时而挠挠脑袋,时而摸摸额角,一脸的窘相。很明显,出现这种状况,并非他的本意。

看到这,老师灵机一动:同学们,刚才小明发出了一声叹息,这声音似乎意味深长。现在请你们来进行猜想,小明为什么会在突然间发出叹息?

生:小明是一边读书一边叹息的,说明他是对文中的描述有感想。

生:当我们读到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时,他才叹息,说明他是为死了那么多人而叹息。

生:小明替曹操而叹息,当得意洋洋的曹操发现自己转眼间被周瑜打得落花流水,将士死伤不计其数时,肯定会忍不住深深叹息。

师:小明,请你说说,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

小明:我是为曹操而叹息。他原来应该稳操胜券的,可没想到结局却是一败涂地。

老师把话题一转:那请你说说曹操失败的原因在哪儿?

小明: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曹操不应该轻信黄盖。在决战就要开始的时候,黄盖来投降,曹操应该有所防备才对。

生(插嘴):就算相信黄盖是真投降,那也得留一手,派人到江中心去接黄盖,待确认之后才让他靠近大本营。或者收到黄盖的信之后,曹操马上派人混入周瑜的军营中,暗中调查一下事情的真假。这就叫兵不厌诈。

生:我听爸爸说曹操是个多疑的人,那为什么在如此重要的战争面前,他却那么轻信别人呢?

老师紧接着说:对啊,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曹操这一次怎么就那么糊涂呢?

生:书上说曹军号称八十万,而周瑜的兵才三万,双方实力相差太远,所以曹操就得意忘形了。

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也不是个神仙。

生:所以我们读这篇课文就要吸取一个教训,骄兵必败。

生:周瑜以少胜多,说明自己势力弱,但只要不放弃,想办法,同样有机会赢别人。

老师再转话题: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周瑜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觉得黄盖功不可没,为了让曹操读自己的诈降深信不疑,他吃了不少的苦。

生:火攻计划要顺利实施,就一定要有东南风相助,而诸葛亮把天气和时间都算准了,他也立下汗马功劳。

生:我觉得周瑜、诸葛亮和黄盖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是赢得胜利的关键。要知道,他们的计谋一环套着一环,一处出错便全盘皆输。

生:我还觉得周瑜的战前准备充分,比方说想方设法让曹操八战船用铁链连起来。如果战船不连,火攻也不会发挥那么大的威力。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的《三国演义》没有白看,说起来有理有据的。想当年,项羽和刘邦在垓下决一死战,项羽战败,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自杀身亡。可曹操不同,他回到北方后,总结经验教训,励精图治,很快就东山再起。现在老师布置一道随堂练笔:《〈赤壁之战〉后续》(一)欢喜庆功宴;(二)悲壮华容道。想象一下周瑜和曹操在战争之后各自都会做些什么?

【分析】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而应随机地以学定教。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采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抓住一声叹息做文章,巧妙引导,展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颇具个性的心灵体验。

西方学者有一句话:有时候我们追求意义,不需要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强调的是让学生在一种情感的体验当中学习,并做深入的理性思考,谈自己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谈自己对事件的思索。学生的这种生成靠的就是老师的权变,还有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准确把握和水到渠成般的导向。随堂练笔是教师即兴布置的一个作业,但这绝不是心血来潮。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之后,完成这样的作业就有据可循,有话可说。课堂讨论已将学生带入到一种情境之中,学生只不过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用文字串联起来罢了,难度并不大。

【小结】

课堂教学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只要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就要抓住它,随机调整教学内容,而不必担心教学的进程偏离先前预设的轨道。

用即时评价将学生引入生成的思考环境中,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教育,有时就是一种保护。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基于这种考虑出发,在面对学生一些反常的举动时,面对课堂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教师要化被动为主动,随机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让教师导语的作用在此精彩呈现,让学生心中的疑问在此一一解析,让激起的争论在此各得其所,让思想的错误在此得到纠正,让不期而然的意外在此生成必然的收获。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对话和交流,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经验,交流相互的情感和体验,提升各自的认识和审美,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焕发出生命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