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师发展 学科引领 语文 优秀反思
语言形式和言语内容的并行

——“组块教学”课堂观后随感

听组块教学,有很强烈的一个感觉,的确如这个课题开题报告中所说,是以“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语用的教学目标体现得很强烈。于是,我听到了三种情况:

一、语言形式和言语内容的完美融合。

   经典的课例,当推薛法根老师的《埃及的金字塔》。

1. 了解文章的言语内容。交流预习情况,:埃及金字塔介绍了哪些有关金字塔的常识?

2.关注语言是怎样按几个意义点组织的,即总体的表达思路:快速浏览课文,看一下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先归归类,再排排队。

3.进一步关注说明方法:用了最多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用列数字的方法?比较“既精确又模糊”的特点。

4.回归语言表达的目的:如此有趣的知识为什么不写到文章中?目的不同,取舍有。

    在这个案例当中,既指向了“习作表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明白了这么多的知识点,要围绕几方面,有层次有顺序地表达,学习了什么样的情况下用什么表达方式,深入体会了“言为我用”的表达原则。同时,也在语言形式的逐渐深入地学习中,了解了金字塔的知识,感受到了它的特点。

二、语言形式独行,言语内容被退。

老师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目标是:通过两次对老人的描写,引导学生明白认识不同,看到的形象就不同,通过品读具体语言材料,感受老人平常心之下的乐观开朗。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确是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意义组块:关于老人的描写。如果能够藉此为“阿基米德点”,撬动整个课文的融会贯通式的学习,将会很有冲击力。但略感遗憾的是,课堂上,却将焦点由言语内容脱离,过多去理解“认识不同,看到的形象就不同”,没有了对天游峰高、险的的环境、没有对老人“由远及近”式地赏读,学生就缺少一个完整的、逐渐饱满的人物形象的二次塑造,此时,谈两次描写的区别,谈两次描写能否调换次序,就比较牵强。

所以感觉,这样一篇文学味极强的文章,单单学“语言形式”,实有骨与肉分离的痛感。

三、言语内容创境,语言形式助推。

《鹬蚌相争》一课很有意思,前半部分的学习,与我们的常规上法想法。在这样的言语内容营造的寓言故事中,学生学得有情有趣。比较值得学习的,一是关注到了提示语对于朗读的作用,用这个普遍存在的“语言形式”提高朗读水平,在反复对读当中,咀嚼争持不下的内容,体会到了争斗的没完没了,为寓意的顿悟——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了充分的铺垫,越争得厉害,越能感受这样的得不偿失。

还有一个值得我学习的,是比较相争话语的相同结构,用这样的形式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道理,运用于“批评”语境。既是形式的习得,也是道理的领悟。

由上述大体三种样式,不难发现,语言形式和言语内容需并行,两者不可过于偏颇。文章的首要特征就是表情达意的产物,丢却了言语内容,只看语言形式,语文课就成了“语言课”;如果光关注理解、感悟、体会思想感情,不去学习如何表达的,学生“表达能力”很难提高,母语学习的养分白白流失。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录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地址:常州市潞城街道潞横路75号 校长信箱:849615874@qq.com 电话:0519-88406610
站长统计 | 今日IP[] | 今日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