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师发展 学科引领 语文 优秀反思
《美丽的丹顶鹤》教学反思

    本来,林林总总,我整理了很多的思考要说。但是,课堂呈现时,大家都已经看到、想到的我觉得不必多说了。我想讲这次磨课过程中体悟到的一些看似细小,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是往往威力较大的东西。

一、课堂语言,语文“引力”的一部分。

    这次执教,观念和行动上最大的一点改变,可能就是课堂上语言风格的变化,要儿童化,不管是提问还是评价。上一次上二年级的课,还是六年前了,而且只上了一个学期。记得九月开学初,跟我的学生们一起上课,我时不时就会发现:为什么我说的话他们听不懂呢?原来,高年级教多了,课堂语言一时之间真扭转不过来。我们刘校听了我一节课后说:“高年级的痕迹很重”。于是,放慢语速,尽量儿童化地表述。自我感觉还不错。可是,琢磨完许嫣娜老师的指导以后,我才发现,我的课堂语言是组织教学,而她的课堂语言是有魔力的,能吸引孩子们跟着她兴趣盎然地全情投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热课部分,请孩子们扮演各种小鸟,扮演孔雀的孩子说完儿歌,我对他说:“背得真好!”而老师是这么跟孩子说的:“你是小孔雀啊,你会开屏吗?多漂亮的孔雀。”同样一句话,我说的,孩子有点高兴,毕竟被老师表扬了,老师的示范,后来采用了,孩子的反应是两眼放光,跳着回到了座位上。其实道理很简单,后一种说法,符合孩子“游戏”的心理,受到了莫大的鼓舞。这样还会不愿意跟着老师全情投入吗?

课后,我小结过老师的特色,她爱夸:真聪明!多了不起啊!真棒!老师真喜欢你!诸如此类。一开始,我觉得,没必要这么夸张吧,就读准了一个字音,也你真聪明?这样的评价是不是太过了?后来,我发现,二年级的孩子,你夸他聪明了不起,直白地说老师真喜欢你,一下子就说到他内心深处去了,其他的激励语,他听了还未必懂。

这就是,我们一直讨论的,为什么老师范写时“聪明的小朋友一定会跟着一起写”这句话有那么大魔力的原因。

二、随文识字,非常不随意。

听低年级的随文识字,曾经一度不以为意,不就是先自读,再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发现一点易错的字音加以纠正,较为巧妙地理解一些字义,或者穿插一点字形的识字吗?等轮到自己了,彻底明白了事非经过不知难。

1.识字是学习的重心,课文提供识字的语言环境。

低年段的教学,识字写字是重点。随文识字时,重心还是落在识字上,课文提供了识字的语言环境。在随文识字时,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甚至再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是随文识字的优势。既然有语言环境,大部分生字学生就自己能解决,比如联系上下文猜字,借助拼音等。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最后,要强调的就是儿化音、“引”和“滨”的前鼻音,在字形上,强调“遥”和两个带新偏旁的“虑”、“却”,在字义上,借助图片理解“滨”,利用字源理解“引”。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和重点,音、形、义各有侧重,学习目标清楚且用力稳、准。

2.随文识字,“各种”匠心独具。

1)字、词出现的时机。

就随文识字的教学特点来说:字卡、词卡出现的时机很有讲究,有的在揭示课题时出现,如课题中的“丹顶鹤”;有的在交流初读情况时出现,如“嘹亮的歌儿”;有的在质疑时随学生的问题出现,如“黄海之滨”;有的在回文再读时出现,如“遥远的北方”,还有的要等到精读时才隆重登场(如第二课时的“无忧无虑”等)。同时,把识字方法视学生字词学习的需要加以综合运用,最忌一种手法一以贯之的刻板处理。如果把一节课比作需要编织的艺术品,那么作品的优劣往往就体现在字词出现的时机、频率,导出手法以及教学深度上。

2)对字义的理解。

    本课,与其他课文不一样,它因为语言的优美,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学生难以理解。同时,还有不少生字,是虚词,如:所以、不论、却。在教学“却”这个字的时候,一开始,我忽略,觉得讲不清楚,那就小朋友们以后慢慢意会吧。后来,想到了读出一种“意想不到”,但是学生们其实读不出来。再后来,学习了别人的教学设计,认为“黑”“白”的对比,所以用“却”,但细细推敲也不是这么回事。还是许嫣娜老师指点了迷津:她把这个“却”字的理解融化在了评价语中:第二小节很长,你“却”读得很流利!学生一下子就意识到了这个字的大概意思,又不用多讲,着实巧妙。 后来评课时,有的老师提出,他在教学这一课以后,问学生:却是什么意思。孩子们有的说是而且,有的说是但是。认为字义没有落实。我想,老师的要求偏高了。这个字的意思,让二年级的孩子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述,是不可能的。能意会,非常棒了。

    同样,对“度”这个字的初步理解自我感觉还是比较巧妙的——手里留着要写的字,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度过了三十分钟的语文学习时光”。为第二课时“度过整整一个冬天”作好了铺垫。我想,“随文识字”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里所说的“文”不单单指“课文”,它应该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当然包括老师的点评、过渡语言。

随文识字教学结构是非常灵动的,特别需要创造力,我想只有用心,用心了解学生的学情,需要帮助的地方,课堂才会异彩纷呈,学生才不会觉得繁琐疲惫。

三、课堂有常规,行正而思活。

为什么低年级的课堂,小口令必须对答如流,说到做到?为什么写字前必须做写字操?为什么写字前一定通过口令架好了姿势才能开始写?为什么孩子的书本、习字册不能有破破烂烂的卷角?……

为什么教师在课堂上板书时必须快慢适宜笔笔到位?为什么一定不能依赖媒体出示生字读读就行,一定要快速全面地抽读生字卡片?为什么抽读卡片时手不能遮挡到字?……

这些,不是多么高深的问题,我们都能稍加思考就明白。但是,却时常因为不以为然而不屑一顾。如果,要回答,我想,只有一句:规矩!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这些,保证了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为后面中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此外,常规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杨校一直强调的学生这一块,要关注学生上课发言的状态。比如:站姿,声音的响亮程度,倾听的习惯。以前,总认为,“我有不同意见”“我对谁谁有补充”这样的发言格式是一种形式。可是,在自己的课堂上也这样强化要求以后,我发现,这种形式是促使学生相互倾听、引发自身深一层思考的有效方式。

 

                                                                                                                2012.12.31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录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地址:常州市潞城街道潞横路75号 校长信箱:849615874@qq.com 电话:0519-88406610
站长统计 | 今日IP[] | 今日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