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师发展 学科引领 语文 优秀反思
母语学习,还它应有的味道——外出学习心得

母语学习,还它应有的味道

潞城小学   顾金莲

121618日,有幸在区小语工作室的组织下,参加了“华语地区小学语文十年课改成果教学研讨会”的听课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人温儒敏教授及海内外华语地区对小学语文十年课改有着特别贡献的三十多位小语特级教师、专家,联袂推出十二个学术报告,二十节示范课,六次深度评析,集中体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和专家学者们对课改实践的思考与成果。

这么多的内容在三天全部完成,组委会没有安排下课的时间,一节接着一节地听,几乎就是思维的轰炸。我对于“教什么”比较感兴趣,所以,看课时,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就多了一点。

平时,我们的阅读课堂,目标总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什么什么道理,感受什什么么情感。可是,在这次听课过程中,我发现,理解文本内容、“蓦然心动”是语文学习必需的,但在此同时,还有一些语老师最该做却时常忽略了的事情:

一、        点燃阅读的无限期待

不管是窦桂梅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还是张祖庆老师的《祖父的园子》,还是蒋军晶老师的《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都让学生带着极大的阅读期待走出了课堂。而盛新凤老师的《最想做的事》更是其中的典型。

这是一堂图书欣赏课,书的名字叫做《最想做的事》。讲述的是一个在盐场做工的黑人孩子渴望阅读,渴望走入知识的海洋却举步维艰的故事。

第一遍读,当缓缓的音乐伴着那精美的插图映入我的眼帘时,我就相信,这一定是一个很棒的故事。果然,短短故事写尽了阅读的神秘、优雅、神圣。老师和一个孩子合作你一段我一段地读着它,我的思绪也随着剧情渐渐流淌,读到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感觉它并没有停止,而是在我的脑海中渐渐回旋,悠久、绵长。

第二遍读,老师把书退回到了第一页,领着孩子们一页一页地浏览。“你能找到直接写布克渴望阅读的句子吗?”抛出了这样的问题,有目的地第二遍读,这一遍的读更有效率了,学生也能够迅速的从文本中找出需要的信息。

第三遍读则是抓住细节,细细品读。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晚上有点冷,我跟着爸爸和约翰一起回家。回家的路上,我抓住了一只小青蛙。青蛙在我的手里扭来扭去想要逃走,但是我抓得紧紧的。等我想放它走的时候,我才会松手。 “到底是什么在他的手里扭来扭去想要逃走呢?”深层次的品读,让孩子们悟出了文字内隐部分的独特魅力。

第四遍读,老师抓住了文章中的一个小细节,整篇故事图画上有一盏“灯”贯穿始终,“这是一盏什么样的灯呢?谁能给这盏灯取个名字?“希望之灯”、“光明之灯”“阅读之灯”“人生之灯”,“心里明灯”“黑暗中的启明灯”。

第五遍,从名人身上读出启示。课堂的最后,在老师揭示“这个黑人孩子就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作家布克·华盛顿”后,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像我被点燃了阅读的热情!不为别的,只因为“热爱阅读的人是快乐的”!

听完,我暗自赞叹:老师选择的这个介于图画书和全文字书之间的“桥梁书”,竟然给了孩子们这么宝贵的体验!这样一种语文学习的力量比枯燥乏味地精读多少文本都强大啊!平时,我们基本都是围着一本教科书转悠,即使鼓励孩子阅读,也不会像模像样的甄别、给予孩子们在不同年龄段需要的“阅读动力”。 母语学习的首要,正在于此呀。否则,小学六年,学了很多文本,可到头来,孩子不喜欢阅读,是不是有些逐了末舍了本呢?

二、        读出阅读、表达的方法。

这一学期,学校深入推进“新基础”教育,学习了一些新基础的理论以后,我发现,新基础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非常重视“知其所以然”,对于文本在如何表达方面的价值关注的力度与文本传递的人文精神同等甚至更大。我思考:这样一来,是不是语文课堂太过理性了?许多情感思想上的积淀是不是会被冲得太淡了?两者怎样兼顾和调和比较好?在这次的课堂展示中,我看到了不少有效的方法。

例如,支玉恒老师的课堂,把《乡下人家》这样一篇美文,细细地品读,完成“语言感悟”以后,进行了“语言转化”——和学生一起把阅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转化成了一首短小的小诗板书于黑板上,这样的诗读来情趣盎然,这样的表达的练习,学生做起来兴趣盎然。“言”和“意”就这样几近完美地兼得了!

再如,蒋军晶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这是《儒林外史》里的一篇,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别人都不知道这个“二”指的是什么,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他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我不知道这个版本的教材将这篇文本编入什么主题单元的,以前听过的这课的教学,落脚点都是把握这个守财奴的形象。可是,在蒋军晶老师的课堂上,只花了很短的时间,这个形象就出来了,原因很简单,老师尊重学生的阅读实际水平——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人物形象实在是不用多说的。接下来,课堂花了许多的时间在了解“小说的情节设置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他利用同类文章的阅读拓展等手段,将铺垫、悬念、意外这些文学概念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在学生心中“扎根”。不禁感叹:这样的课堂里走出来得才是学过语文的学生!

还有张祖庆老师的《祖父的园子》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这个教材的部分内容比我们学的版本要精彩,删减较少。我们来看一下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捕捉文章重点信息;运用摘录法、圈划法,归纳、提炼文本重点信息,学会长文短读。2、借助视像化、体验式朗读,感受萧红文字的独特魅力,体会侧面描写、借景抒情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体味萧红文字独特的“阳光味道”,激发进一步阅读萧红文字的兴趣与热情。3、通过“眼中园——心中园——梦中园”的全新解读,建构自由明亮的儿童精神家园。我没有见过这样的目标制定,它本身就值得我好好学习,它所包含的阅读方法多样:速读、批注、朗读……它要用“侧面描写”、“借景抒情”教会孩子如何感受文字的魅力,它还对萧红的文字作出了最好的注解——“明亮”。

此刻,再看新基础的理论,心里明白了,“言”和“意”这两个东西,它们绝对不是对立的,它们可以在某一个语言训练点中融合,它们可以在“用某种方法去读文”中融合,它们更可以在语言或文学的本质规律处融合。

三、        传递母语文化的意蕴。

我们都熟知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想,教材除了是个“例子”,更应当是个“引子”,由课内引向课外,由单篇引向整本书,由读懂一首诗一篇文引向对母语文化意蕴的享受和热爱。

在这一点上,印象最深的是窦桂梅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和戴建荣老师的《静夜思》。这两堂课,摘取其中的片段来写感受是断章取义的。我只能说,这两堂课,就那么从从容容回归文本本来的面目,一个是评书,一个念做“静夜sì”,就那么反反复复地循着它们本该有的味道去读,一个在激情昂扬的朗读中理解林冲的谦逊、武艺高强,也在朗读前后三个章节里林冲的“不敢不敢”时发现英雄身上的谨言慎行,发现《水浒》的魅力;一个,在低吟浅唱式的朗读中,理解古诗的平仄,理解诗人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情,也在朗读中发现中国人的“望月”愁肠百转,发现原来祖国的语言文字意味深长。课的最后,孩子们无一例外,全都沉浸在那应有的博大的母语文化的味道中了。这是语文课的魅力,语文的魅力,文化的魅力!

这两个教材都是经典,我回想我们现行的苏教版教材,古诗的比重自不必说,古典名著也都有选段:《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三顾茅庐》以及在六下的“练习”中出现的《红楼梦》中关于“笑”的精彩片段。这些文学经典理应在学生懵懂的心田里熠熠生辉,然而,现实是,就教材,教教材,做得好一点的,引导学生读读原著写写读后感。名师的课堂之所以如此精彩,是因为他们底蕴深厚,我们可能无法企及,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前行。

如果再细细回看,肯定还能写下许多许多。仅综上述:语文是母语,于“点多、线长、面广”中明白教什么是首要一步,如此,才能实现“大语文”,完成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华丽转身。

2011.1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录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地址:常州市潞城街道潞横路75号 校长信箱:849615874@qq.com 电话:0519-88406610
站长统计 | 今日IP[] | 今日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