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教学论文 语文
信息技术    让童诗教学轻盈舞蹈

摘要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童诗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新颖的操作方式与图文并茂、声情俱佳、内容丰富的呈现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诗兴趣。其跨时空的友好亲密的交互性,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能满足学生个性爱好,能很好地把小学童诗的教与学紧密地融为一体。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阅读、采撷、讨论、改写、创作改变了学生学写童诗的方式。及时把优秀童诗上传,呈现、评赏,创立电子报刊、网上点评等等手法,转变了教师指导评改的形式。尤其是信息技术其强大的宣传功能及其鼓励功能,更是为学生学习诗和发展语言能力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

写诗兴趣  指导形式  评价方式

 

童诗教学是我班的特色教学。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童诗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把小学童诗的教与学紧密地融为一体,它改变了孩子们学写童诗的方式,改变了教师指导评改的形式,为学生学习诗和发展语言能力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一、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写诗兴趣

人的认识总是从外部丰富多彩的世界通过感官经过抽象概念化形成的,所以孩子学习不“兴”难以起,无“趣”难以行,而利用信息技术较易激发学生的写诗兴趣。

1声情俱佳内容丰富的呈现

我带的这一班学生,初次接触写儿童诗的时候,懵懵懂懂不知写儿童诗为何物。刚写儿童诗时,常带有一种畏惧心理,认为儿童诗是神秘的,是难写的,他们不知自己“是天生的诗人”。如何打破这一畏惧心理,让学生爱上儿童诗呢?开学伊始,我就利用上信息技术课,带学生上网,查阅相关的优秀童诗网页,上台湾的《太湖花园》等著名儿童诗纲站,阅读同龄人的儿童诗。坚持每星期把我国著名儿童诗作家金波等的事迹及其儿童诗做成powerpoint,上童诗欣赏课,开展“红枫杯”校园电视朗诵儿童诗系列比赛,如此激起学生写儿童诗的强烈欲望。同时,让学生把每天想到的一两个比喻句、拟人句,记下来,待到上机时我们一起把这些句子广播给大家看。如“小猴子真调皮”我稍加引导,就成了这样一首小诗“小猴子真调皮/每天玩得一身泥/快点,快点/送到学校去”,当时学生就兴奋起来,感受到诗的神奇写诗。而后我还专门上了一堂《激发诗情,放飞诗心》多媒体课,学生们在课上说说笑笑,唱唱跳跳,他们才知道诗歌原来这么有趣。

2、把及时更多的赞赏送给学生

我还利用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赞赏这一心理,积极改变原有的作文评价标准,带着"放大镜",专挑学生儿童中的优点,不遗余力地多划波浪线(生动诗句)。及时发现平时学生优秀的儿童诗,把它输入电脑,编辑成《小脚丫丫》儿童诗小报,打印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儿童诗第一次变成铅字时,心中的喜悦难以言表,脸上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虽然打印学生的儿童诗花费了我大量的业余时间,但当我用一颗欣赏的心去感受每个孩子成长的快乐,追寻他们成长的足迹时,我也觉得更年轻、更快乐了。孩子们就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我时时感受着他们闪烁的光泽,灵动的稚气。至今为止,我们已经打印"出版"了二百多辑《小脚丫丫》诗刊,两辑《丫丫诗集》,并创建了《小脚丫丫网站》,而且至此其中大部分的编辑工作已有学生来“代劳”了。

学生们为了让自己的儿童诗能登报”“上网,也更用心去感受事物,去亲密接触生活了。渐渐地,在孩子的眼里,万事万物就都成了他们的好朋友,西北风叫它为小坏狼,温柔的云儿叫他云姐姐……一草一木总关情。学生心中想的,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笔下写的,是自己最想诉说的情。这样,学生才真正视儿童诗为乐事,能及时把心中的所思所想流露出来。

二、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童诗指导的形式

的确如此,我们应该在学生学写儿童诗过程中,鼓励学生对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进行探究,尊重他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他们写出"童心""童趣""童真"。但在学诗文的道路上仅仅“捧着一颗心来”是不够的。贾岛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里面用“推”还是用“敲”,推敲了有日。并不愿以写诗为专长的王安石就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在中国古诗文中抢夺了一席之地。而利用信息技术来指导学生改诗,能突破时空的界限,能突破一对一指导为一人对多人指导,多人互相指导,及指导的呈现模式也是多样的。

1、 激起改的情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儿童诗的兴趣,我定期把一些儿童诗不作任何修改地输入电脑。首先,把其中学生做成有声有色的幻灯片,请大家一起欣赏、点评,在这过程中,肯定学生的优点,好好表扬一番。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这首儿童诗还有什么地方能作进一步修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一般都能积极参与。修改后,学生常常惊奇地看到,丑小鸭”变成了俊天鹅。诗改好后,发到网上,我们用无记名网上投票的方式进行投票,选出本次“最优秀小诗人及诗作”。将其照片及作喜报发到网上宣传。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再也不把改儿童诗视为拦路虎了,也从心底感受到不仅仅是妙手偶得之的道理。当学生把刊登有自己儿童诗的报纸带回家时,当我们把诗作通过上网用“校信通”发到家长的手机上时,父母亲友也看到了孩子的点滴进步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为了扩大影响,我还让学生复印后赠送其它班级,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同学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儿童诗常上报纸,常常毛遂自荐,盯着要我帮他们修改。我呢?干脆做个懒老师,鼓励他们每次完成儿童诗后,先自己动手修改一番,再由我作出评价。慢慢地,学生变得爱改儿童诗了,从修改中找到了乐趣。

2、 掀起比的乐趣

班上其他同学见习儿童诗上、上“网”了,也羡慕不已,也激发了习儿童诗的热情,形成了比、学、赶的良好氛围。学期结束时,我班评选小脚丫丫儿童诗人。其中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看看谁在《小脚丫丫》上发表的文章多。同时,我一边鼓励全班每一个同学,还我尽量把目光放在写诗困难的同学身上,让他们也有文章发表的机会,因为我们知道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其实是如一个砝码,你的侧重会让班级的学习更向分健康积极方面发展,而对弱式孩子多关注一点,又何尝不可?长期以往,学生们都会觉得学习习儿童诗十分有意义。当然,对于其中特别优秀的习儿童诗,也将积极向儿童诗文类期刊投稿,目前已有三十多首诗作发表在各报刊上,这样做让学生有一个更高的目标让自已攀登。在2007年春学期初,学校小脚丫丫文学社以小脚站丫丫以诗会友为题通过网校网站,与校电子屏向全校及其它地方的同学征稿。我积极鼓励每位同学参与这一活动,收到了外校,外地学生的诗作近二百篇,这一现象让事让我们的学生得到了极大振奋,我们班的好多学生还和其中许多童诗作者成了诗友,建立了网络联系。最后我班选送了20篇学生儿童诗,在此次比赛中结果获得了5个奖项,当学生的名字出现在校门口的电子屏幕上时,全班同学为此都很幸福和自豪。

三、 利用信息技术变革评价儿童诗的方式

运用信技术来进行评价同学诗作的方法新,方式新。大有彻底改变原有的"要我写"的被动局面的势态,它让学生视学习儿童诗为乐事,把学习儿童诗视为学习的需要。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民创作儿童诗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会通过诗晾晒自己美好心灵的愉悦。

1、利用网络定期上传学生习儿童诗

每一次,我让学生编辑好《小脚丫丫》之后,就及时进入《小脚丫丫网站》,添加学生新作。这样,全校老师和学生,就能及时地看到我班同学最新的习儿童诗,共享成功的喜悦。同时,查看儿童诗点击率的高低,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在促使他(她)进一步写好儿童诗文,不断地超越自我。

2、建立《小脚丫丫》电子报

为了进一步办好《小脚丫丫》,在我的建议下,学校在网站上建立了《小脚丫丫》电子报。这样,样式更活泼,插图更精美,色彩更丰富,可读性也就更强了,上传的也更及时了。孩子们也更加尽心地写好每首诗作,也更关心和爱护属于自己的小脚丫丫。同时,学生也在不自觉地维护班级的荣誉,精心打造每篇习儿童诗。

3、 利用网络评改学生的儿童诗文

随着网上儿童诗的传播,我创造了童诗日志这一形式,而且大部分同学都爱上了写童诗日记,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创作儿童诗热情日益高涨,一学生一天写了5篇童诗日志。其中一首还是由上网想到的《傻龟蛋蛋上网》“傻龟蛋蛋迷上了QQ聊天/找到一个人就聊了起来/傻龟蛋蛋问:“你是谁?”/对方回答:“我是鲨鱼。”/傻龟蛋蛋停了停说:/“我是一只老老老虎。”其中情趣令人发噱。师生在日志中进行回帖,在这些鼓励中孩子们越来越有劲了。我在每次带学生上网时,总是让他们阅读自己或同伴的网上儿童诗,相互评点一番,相互提出修改意见,我呢,常常当场利用斑主的身份进行即时修改。我独创了诗改文的学诗模式,学过《新文报道一则——飞机送来的生命“火种”》一文,我让全班同学把这课文改成诗。在他们合着改的时候,我也打开电脑写起来,有疑时不时即时聊天里讨论。最后我们聚集了集体的智慧写下了这一首课文诗——《生命的“火种”》“一朵十六岁的花/还没有完全开放/白色病魔就找上了他/从此/花朵失去了往日的颜色/从此/花朵失去了往日的欢乐/生命就如一艘/在狂风巨浪中的小舟/母亲的眼里噙着泪花/父亲紧锁眉头/十万分之一的希望/就像被无边黑暗中的/一点烛光/海峡两岸/架起了信息高速公路/求救的信息日夜奔驰/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足足过了半年/终于找到了生命的/“火种”/从此十六岁的花朵/恢复了往日的颜色/恢复了往日的欢乐/茫茫大海/隔开了城市/拉长了人们的距离/隔不断的是/浓浓的亲情//爱的心意。”我还常常跟学生比赛写儿童诗,把自己的诗发到我的日志中,希望他们来为我评改,因为是匿名的,有时孩子们还真是进行毫不客气的点评呢!真是“童言无忌”。网络让我们变得更为坦诚。于是,在这样氛围的影响下,孩子们也变得越来越爱写儿童诗了。

借助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写诗兴趣,扩大了童诗教学的容量,拓展了学生写诗的范围。我在借用信息技术这一舞台,让童诗教学轻盈舞蹈的同时,把诗性的阳光洒进了儿童的心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广新《网络环境下空间的特征分析》2002.2

2、郭小明《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质疑和自评引导》2002.10

3、施良方《课程理论  课程的基础、原理的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4、付俊《网络学习中教师导航作用的探讨》2002.11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录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地址:常州市潞城街道潞横路75号 校长信箱:849615874@qq.com 电话:0519-88406610
站长统计 | 今日IP[] | 今日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