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师发展 团队建设 术科 音乐 学科活动
“创学·堂” 课堂教学

“创学·堂” 课堂教学   

1.建构“创学·堂”学习模型

创学·堂”是为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敢于负责,具有思想力、创造力的学生。基础课程以“创学”课堂为基本抓手,来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学校努力提高“课程”和“课堂”的实施水平,创建课堂结构模型:预学—合学—创学。促使课堂进行有效的交流、合作、质疑、创新,让学生自由学习、乐享生活、幸福成长。

1)预学。预学有自学——展学——互学三个层级构成。学生可以在课外、或课堂上课时的5-10分钟开展。①自学,课前老师可以布置自学内容、作业。方式可以上网查阅、问长辈、去图书馆等。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把自学的过程记录下来。②展学,“让学习真正发生”。把自学的想法、疑问——罗列出来。学生的让大脑充分运转起来,学会思考、质疑,展学要求精思、求异。③互学,学生之间的认知、感受、体验和理解层次深浅不一,在自己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可以和同学进行交流互学。交流学习方式、学习的侧重点、学习成果和疑难点,通过互学来提高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效果。

(2)合学。合学由提问与质疑——吸纳与融合——完善与发展三个层级构成,质疑和提问,这是合作学习的首要环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内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学习任务的解决方式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考角度等。面对这些不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把这些不同作为小组合作互动的基础性资源,深化对学习任务的认识,促成新的合作起点。吸纳与融合,在组员明确了合作任务之后,成员合理分工,采用实验、实践、查询等手段搜集、识别、管理、使用信息分析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展示、表演等途径解决问题,在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的过程中引发小组内的思维碰撞与观点交锋,在别人的启发下,每个成员思维的灵感都得以暴发。完善与发展,组员们在找到与同伴之间的契合点后,也可以补充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建议,最大程度地丰富知识结构,体验在此过程中建构的乐趣。小组长对成员观点及时进行记录和梳理,并对合作学习的成果作简要的总结和评价。

(3)创学。创学由模仿——运用——创新三个层级构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奢望学生一开始就创新,而要遵循学习的规律,在具体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学生在课堂上或者利用课余时间,从模仿起步,把运用作为最重要的过渡手段,最终达成目标——创新。模仿,学生在课上或课后明确模仿的对象——教材或者优秀的文本等,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意识地去重复、模仿文本中的内容结构、技巧方法、表现形式等,在模仿的过程中找到灵感。当然,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模仿的要求有所差异。运用,针对所学知识内容和形式上的某种变化,学生能根据事物的特性、本质,灵活变通以用之。创新,即形成独特的精神创造。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融会贯通的组合、移植,触类旁通、久思而至,在结构、角度、观点、形象、手法等方面有所创新,有新的发现或发明。模仿、运用和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一个明显的节点区分这三者,彼此之间互相渗透、交融、变化。

 2.建筑“创学·堂”思维方式

形成创新思维的阻碍就是思维定势、思维惯性、思维封闭。因为这些思维阻碍,常常使学生思维钻进牛角尖,或者单一狭隘,自然谈不上创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拆掉思维里的墙,不断养成有利于思维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要将这样的思维方式“筑”牢。

    (1)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当学生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或借助于表象进行联想、想象,把事物的特征、规律构成一副新形象时,就是实现了用新的方式来认识、理解事物。在创新过程中,形象思维不可或缺。

(2)发散思维。由一件事物出发,找出与之联系的各个事物,将四周零散的点聚焦起来,这种“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的思维”,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以寻求到多种设想、观点或者答案,使学生可以拥有更大的思维空间。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对统一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出超乎寻常的见解,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的表达出较多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3)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相对于求同思维而言的,这两种思维形式统一于创新思维过程中,相互作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用求异思维,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审视事物,去探索不同的答案,冲破思维定势,摆脱习惯性认识的束缚,开拓思路,闪烁出创新火花。  

(4)逆向思维。在课堂学习中,倡导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如果循规蹈矩,往往会得到一种司空见惯的答案。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当我们对某些问题利用正向思维找不到答案的时候,运用反向思维,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获得新的发现。

3.建立“创学·堂”学习途径

(1)学科内整合

创新并不是全盘的推陈出新,有时比别人“多一点”就是一种创新。在课堂学习中,将学科知识进行“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创新途径。在对某一事物进行认知过程时,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从横向看,在本单元、本册教材中是否还有与其关联的知识;从纵向看,在以往学习的知识体系中,是否有与其关联的知识,关注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关联性,从广度、深度的了解、探究、习得,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对事物认知的“结构化”,形成有别于他人的更新认知。

(2)学科+学科。“学科+学科”是学生从单一走向融通,打破学科壁垒,进行本学科与其他相关联学科知识的综合,通过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相关综合,避免相关学科知识间相互割裂,缺乏横向联系造成的内容脱节、交叉重复等问题。通过这样的“加法”,建立起的跨学科的综合化的全新认知。

(3)学科+生活。“学科+生活”是学生从教室回归到人的完整生活,让世界成为教材。学科知识本身就是生活经验的积淀与抽象,在课堂学习中,不简单地把学科知识搬移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将其解压,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环境结合起来,恢复学科知识的生活形象,走近学科知识,慢慢感受学科知识的功能与魅力。将学科与生活相融,是一种应用创新的过程。

(4)学科+技术:“学科+技术”是学生踏上时代的创新步伐。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习进入崭新时代。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调动学习感官协同作用,改变学习方式,优化创新过程。

4.建议“创学·堂”学习方式

(1)研究型学习:专题探究。围绕一个话题,以任务为驱动,建立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的联系,有效融合各学科内容,进行问题解决的研究型学习。在这样的专题探究中,需要学生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好奇心和想象力、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等,通过这些能力的实践过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项目化学习:天才一小时。“天才一小时”(Genius Hour)这个概念起源于谷歌。谷歌为了鼓励创新,允许员工每周拿出20%的时间,策划、实施正常工作以外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20%的时间被称为“天才一小时”。谷歌的Gmail、Google news、Google Talk这些项目,都是富有创造力的开发人员在“天才一小时”中创造出来的。后来,这个概念被很多国外学校运用到了教育上,也是一种项目学习。

①“天才一小时”规则:学生必须从一个基本问题开始,但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到上网搜索就能解决;学生必须通过知名网站、访谈和书面材料来研究问题;学生必须有成果。成果可以是数字、实体形式或服务型的。

②“天才一小时”学习法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不循规蹈矩,自主探索和研究,研究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自我选择新的挑战,非常个性化,鼓励创意,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强调协作和社交的作用。

③“天才一小时”的操作流程:解基本过程:提出问题,选择研究主题、去做研究、和同伴讨论、分享成果等——明确要点:你要去研究一些问题,你要去创造一些东西,你要把项目成果展示出来——从兴趣点出发,确定选题——做项目规划:你的研究课题是什么?你给自己提了哪三个重要的问题?你打算从这个项目中学到什么?你打算和其他人合作么?你需要哪些材料?告诉老师我能帮你做什么——有计划、有目标地完成项目——展示研究成果——评价打分。

(1)合作式学习:小组合作

在课堂学习中,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式活动为主体,形成一种合作式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中,每个人都不可缺少,担任一个角色,但角色会在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协作者、竞争者等变化中,这样的变化会带来新的体验。在这样的学习中,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进去,既要“给出”,同时又在“得到”,这样的独立思考与同伴分享的双向过程会带来新的认知。最终在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达到了新的收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录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地址:常州市潞城街道潞横路75号 校长信箱:849615874@qq.com 电话:0519-88406610
站长统计 | 今日IP[] | 今日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