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师发展 团队建设 高语 实践反思
《三打白骨精》原著教学反思

  执教《三打白骨精》原著教学反思

                                                俞迪

说说执教后的几点感想:

1、对比发现不同,品味原著语言特点

就《三打白骨精》来说,原文的《三打白骨精》出自《西游记》的27回,近2700多字,课文呢,只有几百字。这个时候,要让学生提前预习比较,哪些描写是课文里没有的,用笔划下来。首先想想,原著里增加的内容描写的是什么?再深入想想,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从而在阅读体验中探究发现原著语言的特点,以及人物形象的多元性。

2、解读人物多元性的价值

如唐僧。课文里,唐僧具有不明是非、窝囊胆小等特点。但原文里有许多关于唐僧“一心向善”的语言文字描写,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前后联系感悟,从而打破一元解读的弊端。李伟实的《唐僧形象分析》《唐僧,一个“鸡肋”人物的再剖析》等都为唐僧进行辩护,说唐僧言行一致,抱着求取真经、追求光明的坚强信念,满怀决不辜负天子、万民重托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一往直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也都为儿童对人物进行客观评价,提供了有利的参照。

正因为人物的多元性,才导致了人物之间的冲突,表层是师徒与白骨精的冲突,深层冲突则是师徒冲突:孙悟空有一对火眼金睛,唐僧却只是肉眼凡胎,猪八戒容易被美色迷惑。有了这样的细致刻画,原文里这样的一波三折,更加具体生动。

3、教学结构,要网状不要线性

教学《三打白骨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二是以它为引子去读《西游记》。因此要通过原文和课文的对比,体会体裁特点,文字表达特点,故事叙事的特点。也可以做如下的教学流程设计:利用《三打白骨精》原文“环境”的描写,渗透《西游记》中的环境描写;借助小说中“情节”的研究,探究《西游记》中的写作特色;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评价,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人物。

    按照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理论基础》中的论述,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因此要“因文而备”。由于多数情况下,我们将教材中的课文当作“定篇”来讲,很可能会忽视教材编者意图,甚至也是文本自身的不能承受之重。

就《三打白骨精》这样的压缩文本,我们姑且也给它起一个名字,叫“用具”——希望让学生以《三打白骨精》为“引子”,获得相关的文体知识和读写知识,学习阅读与写作的“方法”,但同时,又借助课堂教学中解读到的意义“主题”,引导学生导读《西游记》。因为是文学名著,就应以文学理论为背景,尝试从文章体裁本身的特点出发,尽量以文学理论,对于文章体裁的赏析方法,作为理论依托,打破以往语文教学,只见文字不见文学的屏障,让高年级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理解文字的表面,而是用“语文”的视角,对教学内容产生带有文学鉴赏意味的阅读理解。

漫漫取经路,漫漫修炼路。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脚踏实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录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地址:常州市潞城街道潞横路75号 校长信箱:849615874@qq.com 电话:0519-88406610
站长统计 | 今日IP[] | 今日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