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师发展 学科引领 术科 理论学习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1.关于课程改革的本质

我们知道,国外许多学校教师上课有课程大纲,却没有统一的教材,至于用什么材料教,则属于教师的自主权。我国长期以来却形成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格局,这里的“纲”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这里的“本”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材。教师的教学要依“纲”扣“本”,教师没有任何教学自主权而言。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至于选用什么教材,则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选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句标志性口号。从过去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从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到现在“用教材教”,改革背后的深意就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进入教育的内核。”

——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1

2.关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在各位校长的陈述中,似乎特别重视所谓校本课程的改革,而对如何处理国家课程大都着墨不多。我认为,这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极大的误区。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或者说,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惟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

在这里,之所以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其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教情。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性。这就是教育教学素养的个体差异、教育教学风格的个体差异、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个体偏好、对教育教学文本材料的个体理解,等等。正是因为存在这些不同,每位教师对国家课程及其载体——教材的处理必然打上自己的独特烙印。

二是基于学情。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任教,执教不同的班级,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具有巨大差异的。这些不同的学生带进师生共同创生的课堂教学情景的“经验”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经验与国家课程实施载体——教材文本的联结方式、理解方式、体验方式与内化方式都是不同的。而这些基于学生经验的不同而带来的各种方式的不同,则决定了教师国家课程实施方式的具体差异。

三是基于校情。同样,不同的学校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不同,而这些不同也必然会体现为教师对国家课程实施的不同处理上。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录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地址:常州市潞城街道潞横路75号 校长信箱:849615874@qq.com 电话:0519-88406610
站长统计 | 今日IP[] | 今日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