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科研 理论导行
教研组的“共同体”建设

教研组的“共同体”建设 

教研组建设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我想交流的是担任教研组长、学科责任人这么长时间来,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最具凝聚力、和成长力的一个做法:建设教研组内的不同“共同体。”

最早,认真研究这个概念是在接触了一本书《课程文化转型中教研共同体建设的校本研究》,它的的作者是顾燕萍、李政涛。前者是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校长,后者是我们都很熟悉和敬佩的新基础教育专家。

一、我们的成员

二、团队的变化

七八年前的运转状态:按部就班。我们的学科教研组,只是开展一些教学研讨、组织常规落实之类的活动。

现在:保持向上的姿势。教研组公转、备课组自转、青年教师抱团成长、临时共同体随机生成。

校本研究有突破,备课组研究是日常,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各个项目攻克有成果。

 

三、建设的关键

    经过学习、探索,我们发现,要建设好教研共同体,这几点是根本:

首先,教研共同体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具有共同的专业成长愿景,这样才能促进共同体每一个成员的集体成长。

第二,教研共同体,有开放的教研态度和教研文化,也有强烈的校本特色,实践研究的是校本问题,形成的是校本经验,形成基于共同价值取向的相对成型的日常活动制度的组织。

第三,组织形式多样,有学科组的教研共同体,有备课组的教研共同体,也有跨年级的教研共同体,这些是比较固定的。也可以是临时性的,就某一个研究专题而形成的团体。

 

“教研共同体”建设的特殊作用。

相比较传统的教研组,教研共同体建设有两大突出的“新型”作用:

1.改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不像以往听从上级安排,在教研共同体的发展中,要求大家有主动的工作态度,需要全力合作。

2.新型的人际关系。

促进了相互沟通,有更多的机会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迎接各种挑战,情感联系紧密。

 

四、主要的调整

   1.教研组长角色定位。

以往,是活动的组织者和上传下达的沟通者。主要做这样一些事情:制定计划和总结,按照计划,提倡阅读书籍期刊、按照学校要求组织专题教学研讨、帮助教师备课、协助学校检查作业。

在“共同体”建设中,边做边发现做得很不到位。教研组长还应该是“教师状态的解读者”,“教师发展的促进者”,“教研组文化的诊断者、策划者”。

多年前一次教研活动,我们学校的刘爱华校长这样说“请我们语文组年轻的家长小结” 。当时,有点惶恐,我哪儿能作“家长”?我是组里那么多前辈看着成长起来的呀。现在来看,很感谢刘校的点拨:不跟你讲大道理,而是在某一刻,让你领悟。如果教研组长要做到“解读者”、“促进者”、“策划者”,那么,至少要了解组内教师的基本情况:年龄、教龄、学历、职称、优势、弱项等,针对教师的“师情分析”,才能策划出一些教研组教师发展需要的活动。

    于是,每年的学科工作计划里,前面很长篇幅,都是我努力回想、分析组里的主要情况。

2.教研组文化愿景。

什么叫“文化”?什么是学校文化?什么是教研组文化?我想,文化不止是直观可见的布置、制度,更是人们的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教研组文化是学校文化重心下移的结果,但不是单细胞式的复制。

最初: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经过前一阶段的新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团结协作的民主氛围,集体备课制度、作业检查制度都比较完善。在此基础上,教研组文化建设上还需要:研究日常化,平时的教学中,每一个,而不是一部分教师善于敞开自己的不足向同伴求助,乐于公开自己的经验与他人分享;研讨全员参与,在集体研讨中,各能力梯队教师既倾听,也积极做出各种回应。

现在:诚善校园文化背景下,做到诚待人,善做事。这也是在多年的新基础变革中,做出来的。不停留于口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打造氛围,促进改变。

3.活动的价值调整。

例如:校级教学研讨活动,注重了集体备课、初建、重建、评课,但是,除了本组老师,其他老师都是进入课堂以后开始了解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且后续的反思和评课整理只有执教老师和教研组长看。——部分人的活动、思考、提高。

后来,在教学研讨活动上,基本要求:1)备课组作为执教团队。备课组团结协作,同组老师初建,梯队教师重建;2)教研组作为研讨团队。提前一天在校园网相关栏目上传教学设计,其他教师上网了解研讨课内容;3)听课时做好亮点和不足的即时思考;4)评课环节整理课堂观察所得,积极参与发言;5)执教老师的教学反思和评课记录及时上传,以供二次学习;6)提倡备课组“一案多课”,同一年级其他老师尝试运用同一设计进行日常教学。

研究的主动性的调整。

例如:新一语备课组。从“坐等”、“唯权威”到主动学习、内化、建构、寻找“养分”。

4.同梯队教师的成长平台搭建。

例如:读书会。读书小打卡。基本功大练兵。各类工作室。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都应得到尊重,对他们的发展有基本要求,但不能用一把尺子量。”每一个老师,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各不相同,但在一个个和谐的共同体中,我们都扬满自信,互相陪伴互相激励互相帮助,让团队、自己和我们的每一个教学日子,都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顾金莲

20185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管理登录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经开区实验小学 地址:常州市潞城街道潞横路75号 校长信箱:849615874@qq.com 电话:0519-88406610
站长统计 | 今日IP[] | 今日PV[]